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新体系 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
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新体系 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 8月28日,农业部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召开北方农牧交错带结 【阅读全文】
过期药调查:贩子城市低价收后高价卖农村
过期药调查:贩子城市低价收后高价卖农村 据统计,我国约有七成家庭备有药箱,但大多数家庭没有定期 【阅读全文】
教育部提醒大学新生谨防“助学金”欺诈
教育部提醒大学新生谨防“助学金”欺诈 针对24日网上出现关于“山东女生近万元大学学费被骗走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建立完整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体系

时间:2016-08-29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良好的农业资源环境是食品安全的基础,直接关乎人民健康。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完善食品安全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投入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质量下降、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本期《热点聚焦》关注影响土壤健康的行为。

 

     近年来,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加快、国际市场冲击加剧以及国内粮价的波动,农业生产夹在“天花板”和“地板”中间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在减轻环境压力的同时保持农业良性快速发展,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注意。

 

     非点源污染,也称面源污染或扩散污染,其主要来源有农业化学品使用、禽畜养殖、农业与农村废弃物等,不确定性强、时空差异大、影响因素及作用过程复杂是其最突出特点。

 

      “农业化学品(化肥、地膜、农药)大量投入、秸秆处理不当以及禽畜粪便等是新疆目前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而农户的行为决策是直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马惠兰教授告诉记者。

 

     我国是化肥施用大国,近年来,我国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中使用了占世界近30%的氮肥量。“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典型地区的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劳动力越少以及种植年限越长的农户大都倾向于多施化肥。”马惠兰告诉记者,“很多农户的化肥施用决策主要凭借个人习惯和亲邻介绍,有明显的模仿和互相学习的行为,有很强的趋同性。因此,针对合理用肥、测土配方施肥的宣传和示范就非常重要了。”

 

     在调查中,塔里木河流域的农户普遍认为近年来化肥价格涨幅较快,但并不影响其增加化肥施用量,因为与施用有机肥、绿肥相比,施用化肥所带来的增产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而改善土质的有机肥、绿肥,其效果往往需要几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看到,农民追求短期利益的预期很难使其将目光放得更长远、科学合理地施肥。

 

     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主产区,地膜使用量非常大,然而以薄地膜为主,回收率较低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新疆农村地膜按重量出售,也就是说,同等重量同样价格的地膜,使用薄地膜的成本更低,农民自然会选择薄地膜,导致回收困难,进而带来很大范围和程度的污染”,“虽然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农户表示其棉田地膜回收面积达100%,但仍有超过15%的农户完全不回收地膜。”马惠兰告诉记者,“农户对于回收地膜的参与较高,但很多处理方式不合理,绝大多数农户以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废旧地膜,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户越倾向于焚烧。”值得高兴的是,调查发现,种植时间越长的农户,其废旧地膜处理意愿也越强,地膜回收倾向也越高。

 

     农作物种植除了水肥外,病虫害防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作物所使用的农药种类、喷施方式、次数差异较大。新疆棉花的农药投入额最大,平均每亩在50元~100元,而小麦玉米的农药投入相对较少,平均在10元~30元居多。除了农药自身残留外,农药包装及剩余农药处理不当也会产生很大污染。“被调查农户处理农药空容器方式不当和不安全的现象较为普遍,只有极少数农户会带出田间或统一回收,农户存放农药和处理剩余农药的方式也不合理。”马惠兰说,“虽然农户在施药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很强,大多数农户知道农药有毒副作用,但知道国家规定禁用剧毒农药的农户却不多。”

 

     秸秆废弃堆放不处理或焚烧也是产生塔里木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方面,调查发现,没有时间、处理成本高、过于麻烦等是农户不处理或焚烧秸秆的理由。

 

     农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然而让农民控制自身行为、自觉减少污染目前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进行引导和限制了。”马惠兰分析说,“首先国家要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预报,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体系。其次,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通过补贴、税收、配套法律法规等政策手段,限制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农民理性投入、科学使用,树立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应加大和加强可降解农膜、低毒低残留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生物育种等技术的研发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和应用,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

 

     新技术给耕地和稻米治“镉病”

 

     由于工业污染、肥料带入、酸雨等原因,我国一些地区耕地的镉含量和活性增加,患上了“镉病”。耕地土壤不健康了,产出的大米镉含量也会上升,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何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在产出粮食与降低耕地土壤镉含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江南大学教授陈正行团队的一项新成果给出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之一,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镉。通过新型的加工技术可以实现稻米中镉含量的有效去除,同时配以生态友好为目的的镉无害化处理保障体系,这样就可以做到镉的有效移除和无二次污染,实现生态、粮食、经济的综合效益。”陈正行告诉记者。

 

      “单一的技术很难实现综合效益。”陈正行说,通过土壤改良剂法和植物修复法,由于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因此修复实施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而且,在水体污染没有解决的当前,难以从根源上治理。还可以通过抗镉品种繁育入手,筛选吸收和积累镉能力低的水稻品种,目前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地域和产量影响一直难以大面积推广。这两项工作已启动近多年,但由于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短期内重金属污染现状难以有彻底改观。

 

     怎样既可以有效降低土壤镉污染量,又可以让种出来的稻米得到合理利用?陈正行团队从稻米加工的角度入手开展了一项研究,该成果为镉污染稻米的安全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加工的手段,既可以将大米中的镉含量降低到国家限量值以下,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种稻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通过水稻种植,有效降低耕地土壤中镉含量,使耕地逐步恢复正常,有利于稻米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陈正行给记者讲解了新型加工技术的工艺流程,“首先采用高效专一的镉溶出剂,脱除大米镉93%以上。溶出的镉采用固化回收技术,镉固化率99.8%以上,使镉污染成为小体积的固体,交由固体废料专业公司环保处理,不再排放进入环境。生产用水回系统的回用率90%以上,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建立了镉污染大米安全无害化加工利用的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线的可靠性和产品的绝对安全性。每吨大米的除镉成本低于100元。”

 

     出于镉污染稻米的种植和消费在我国已存在一段时间的考虑,陈正行说:“我国应尽早开展镉污染引发的疾病流行病学监测与诊治。目前由镉污染引起的疾病在我国尚处在不透明阶段。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标准,医疗机构并没有开展此类疾病诊治。因此,我国应立即开始镉污染风险监测与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医疗机构开展医治工作尽早出台相应的医学诊断标准。”

 

     确保面源污染有人管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命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建议政府应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确保面源污染防治有人管。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力度,预算专项工作经费,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健全机构、组建队伍、引进科技等提供资金支持。

 

     另外,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从法律体系和制度层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一定区域内以系统化思维和循环发展的理念,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