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假农资伤了农民的心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6-29
来源:

有一天,乡下的一个老同学突然造访我家,希望我能在报刊上给呼吁一下,“别让假农资坑农了”。

“如今是‘庄稼一枝花,全靠种子做主肥当家’。如果买到劣种假肥,不仅一年白忙活了,甚至可能还要搭进老本,农资的真假优劣是我眼下最关心的。”

“你别图便宜,多花俩钱去买真的呀!”

“不是钱的问题,是真假根本识别不了。包装都挺好看,广告说得也好听,说是高效农药,喷上根本不管用,养分不足、浓度不够的就更普遍了。咱农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再辛苦也禁不住假农资折腾,假农资让我们真受伤啊!”

老同学感叹,年年喊打假,年年搞“联合行动”,怎么假劣农资依然屡禁不止、屡打不绝?

为此,我专门采访了一位农业专家,他坦言:假劣农资问题很复杂,不仅农民犯愁,企业也无奈。比如说“偷养分”,这是市场的“潜规则”。拿复合肥来说,“偷”一个含量的“氮”每吨省50元,“偷”一个含量的“钾”省80元,一些企业标明45%的养分含量,实际不足40%,有的甚至直接贴牌仿冒造假。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让正规厂商步履艰难。

违法成本低、治标难治本,往往是打假声势大时,假农资“躲”一阵子,风头一过,又慢慢地“冒”出来;刚打完旧“假”,新“假”又冒出来,所以制假售假屡禁不止,屡打不绝。

“潜规则”之所以流行,原因是管理不到位。一种农资多头管理,有的部门管生产,却不管虚假标注;有的部门管流通和虚假标注,却进不了企业的大门;有的部门想管,但缺乏执法手段,从而产生监管“空当”,市场上的假农资自然就为所欲为了。

管住假劣农资,要坚决对市场“潜规则”说不。相关部门应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哪个环节出问题严格追究责任,让护假者现出原形,让制假售假者无处藏身;源头治理是根本,要把住生产质量关,不能等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再去追查,应出台新型产品相关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行质量“驻厂监管”制度,对产品批次质量责任追究;销售环节应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农资销售的进入门槛,不能“千家万户搞经销”;探索连锁经营模式,进入市场的农资产品要实施可追溯制度。

尤其是涉及粮食生产的农资更要成为监管的重中之重,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恐怕没有什么物资比粮食更加重要了!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一体化也好,建设小康社会也罢,恐怕都很难落到实处。

农民对假冒伪劣农资深恶痛绝,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单位和个人恨之入骨,同时对农资市场监管工作也屡有质疑。如何净化农资市场,让假冒伪劣农资无处遁形,还农民一个放心的农资市场,成为当前摆在农资监管部门面前的当务之急。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