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网,锄禾,中国锄禾网,锄禾日当午,有机农业生态园,生态农业,农业互联网,农业供给侧改革,现代农业,PPP项目,科技成果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深度解读 > 正文

品牌引领带动农业转型

锄禾网|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 2018-07-17 | 次阅读

360截图-3845830.jpg

  本网记者 操戈 邓卫哲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销售季内,海南儋州80后姑娘郑晓晓卖出了500万个粽子,全市销量超过3000万个。这只是近年来儋州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力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的成功缩影之一。

  儋州市作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北部湾重要支点城市,是海南土地面积最大的市县,境内水网密布,有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松涛水库,具备了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优越条件。

  如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近年来,儋州市紧紧抓住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依托资源优势乘势而上,紧跟市场需求,把增加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做优做强,使全市农业转型增效驶入快车道。2017年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78.8亿元。

  儋州市农委副主任张令宏称,面对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儋州着力调减农业低效产业,指导农民选好种植品种,瞄准市场、树立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产业链完善、带动性又强的热带特色高效产业。儋州粽子、泡海鸭蛋、海头地瓜、儋州雪茄等九大品牌农业基本成型,经济效益逐步凸显。

  加快调减农业低效产业

  “调减低效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因地制宜选好新品种,引导农民主动调减甘蔗等低效产业,关键是要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入。

  张令宏介绍,儋州市政府按照“稳面积、调品种、提单产、增效益”的思路,推进农业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循环转变,不断提升农业产出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在儋州市润德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记者了解到,农民在合作社带领下通过将甘蔗改种香蕉,每亩纯收入从原先的200多元增加到2300元。儋州市光村镇则结合当地气候资源优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种植雪茄烟叶,每亩收益从原来的100元提高到7000元以上,在企业打工后,当地1000多名农民每月还可增加近3000元工资性收入。

  “雪茄是纯手工制作,劳动密集型产业,制作一支雪茄要200多道工序。”海南建恒哈瓦那雪茄有限公司儋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许炳文告诉记者,公司带动周边村民种植了2000多亩雪茄烟叶,带动周边1000多名村民就业,每户年均收入约10万元。

  哈瓦那雪茄公司谋划着进一步扩大雪茄烟叶种植面积,同时着手雪茄精深加工及销售工作。许炳文说,“这样年收入将会成几倍增长,产值可超过4亿元,带动附近村民一起奔向小康。”

  儋州地处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干旱少雨,早些年土地撂荒严重。该市海头镇,从2015年开始试种高品质地瓜,通过“公司+农户+互联网”种植模式,3年间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

  当地龙头企业,海南源创汇智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富强说,海头地瓜的市场定位是中高端市场,通过一系列努力,如今海头地瓜品牌认知度不断提高。今年礼盒装的海头地瓜特级果卖到23块钱一斤。

  “地瓜种植给周边村子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蔡富强给记者算到,农户每亩能拿到500元地租,在基地打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以前无人种植的沙土地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金土地”。

  儋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海头地瓜产业发展。在种植环节,儋州农业部门无偿提供地瓜种苗、肥料,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种植;在品牌推广环节,拨出专项品牌资金,引导企业和合作社采取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并进的营销模式,不断擦亮海头地瓜品牌。

  “海南占了国内高端地瓜市场份额的90%,一是气候优势,二是种苗把控,三是土壤适宜。”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到儋州市农委挂职的张令宏直言,海南高光高热的气候非常适合地瓜种植,产出的地瓜口感粉糯适中,纤维少、甜度高。

  “地瓜卖出水果价。”张令宏称,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广高品质沙土地瓜的要求,儋州将海头地瓜作为调减甘蔗等低效产业的重要品种之一,从种苗、技术、分级、加工、品牌、营销各环节入手,深挖潜力,让高品质地瓜成为海南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张“王牌”。

  小粽子包出三产融合路

  除了培育特色种植业,儋州市还在农产品加工不断发力,通过三产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儋州粽子是该市第一个产值破亿元的农业品牌,有效带动了当地粽叶、鸭蛋、黑猪、糯米等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催生带旺了特色乡村游。2017年,儋州共卖出3036万个粽子,产值3.6亿元。

  以区域公共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发展,是儋州市近几年在构建品牌农业方面探索出的新路子。2016年,儋州粽子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做大做强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儋州市政府除了加大品牌农业资金扶持外,当年还颁布了海南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来保障粽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儋州粽子的原料主要包括新鲜咸鸭蛋、农家鲜猪肉等,包装材料则主要是粽叶。儋州粽子的热销,有效带动了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长期从事粽叶生意的杨艺告诉记者,每年他要为儋州粽子企业供应60多万片粽叶,当地农民林下种植粽叶的热情越来越高。

  从原料到餐桌,儋州粽子积极构建质量可追溯系统。这为儋州粽子开拓网上销售渠道提供了质量保障。粽子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延长保质期是关键。改造粽子煮制、保鲜工艺,将粽子常温下的保质期延长到两个月,为粽子进超市、出远门铺平了道路。

  郑晓晓用三年时间把公司从小作坊做到了粽子销量全市第一。在她看来,成功的原因关键是做好品控。她自豪地说,“每年忙的时候100多名村民在公司打工,每月收入最少6000元。”

  除了延伸自身产业链实行纵向整合,儋州粽子还与儋州黄皮、蜜柚等热带水果采摘横向结合发展乡村游。端午节期间,儋州都会推出“品香粽、摘黄皮、游儋州”活动,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增加旅游收入上千万元。

  走进那大镇力乍村,硬化后的乡村小道两旁绿树成荫,一栋栋客家民居在绿树掩映下别有风情,扑鼻而来的粽香和满眼的绿树红花让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在粽子产业带动下,力乍村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搞起了农家乐、家庭旅馆、农家休闲咖啡吧和包粽子体验等休闲旅游产业链,村民实现人均年收入1.13万元。

  “小粽子包出亿元大产业。”张令宏认为,儋州粽子的成功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在区域公共品牌引领下,通过龙头带动、组织化生产,用标准化带动适度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