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廷·巴特尔:做草原的好儿子

锄禾网|来源: | 2019-02-19 | 次阅读

本报见习记者 王刚

  已是数九寒天,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萨如拉图雅嘎查阳光熹微,大风呼呼作响。远远地,就见到廷·巴特尔正站在自家牧场的院子里向农业农村部调研组一行招手。一进屋,他就带着大家参观自己修建改造的住宅用水循环系统。在草原深处,这个发明改造让来访的人都赞不绝口,但这只是这位“改革先锋”锐意进取的一个微小侧影。

  廷·巴特尔是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1974年,带着父亲“年轻人多吃苦”的嘱咐,年仅19岁的他作为知青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这里地处沙地和沙漠的结合部,干旱少雨,常年刮着大风,牧民生活困难。廷·巴特尔曾有多次机会离开,最后却是众多插队知青中唯一留下的。

  作为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党支部书记,面对过度放牧造成草场严重退化的情况,从1986年开始,他带头落实草原“三牧”(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率先在自家草场实行“划区轮牧”,有效改善了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减少了牧草浪费。“划区轮牧”的效果显著,牧场生产的草足够牧养牲畜的需求,在廷·巴特尔自家的草棚里至今还贮存着11年前的备用草料。

  谈到“蹄腿理论”,作为该理论的提出者,廷·巴特尔对调研组一行娓娓而谈:“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提倡少养羊、多养牛,因为五只羊吃的草量和一头牛吃的草量基本相当。但是现在几乎11只羊的卖价才能抵得上一头牛,因而‘减羊增牛’对保护环境和产业增收来说具有双赢效果。”多年来,廷·巴特尔带领牧民积极调整畜群结构,带头落实“草蓄平衡”制度,坚持“算账养蓄”,坚持“少养、优养、精养”,牧民的年均纯收入由40多年前的40元增长到现在的1.88万元。在廷·巴特尔和牧民的共同努力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生态转优。配合种草种树、防沙治沙的措施,草场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廷·巴特尔的先进事迹传出了草原,传遍了全国,被授予了众多荣誉。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荣誉纷至沓来,但廷·巴特尔时刻不忘根植草原。

  在廷·巴特尔家庭牧场内,离住所几十米的地方,坐落着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中心。这里是廷·巴特尔给农牧民讲授课程的场所,常年有人慕名来访学习。廷·巴特尔说,他一年培训超过1万人次,从不收费,这些农牧民近的有周边盟区的,远的有青海、西藏和新疆等地区的,甚至还有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农牧民上门讨经验。人多的时候,课堂里固定的座位不够还得另加凳子,来的车辆把小院塞得满满的,甚至排到了村路上。

  廷·巴特尔在做培训时始终秉承一个理念,那就是鼓励牧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畜牧理念和方法。他认为优秀的养牧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草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我让来学习的牧民看看自己牧场的运行模式和办法,但不必照搬,应当做的是努力寻找畜牧的‘四点’,也就是收入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和劳动强度最低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经营发展的持续动力。”

  用廷·巴特尔的话来说,这所培训中心是他和来自国内外不同地方农牧民交流切磋、教学相长的地方。“虽然因为培训耗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把自己的牧场经营理念和经验传递出去,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