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五问上海乡村振兴:超级大都市的乡村走向何方?

锄禾网|来源: | 2019-09-11 | 次阅读

五问上海乡村振兴:超级大都市的乡村走向何方?

    连民村“烘焙”主题民宿中,市民游客与村民共享烘焙乐趣 申海 供图

  中新网上海9月11日电(樊中华 郁玫)“1958年之前,上海本没有乡村,”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建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年,江苏的10个县被划归上海,其乡村成为上海的副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在改革开放后,物资全国流通,上海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便不如之前密切了。”



  这便是上海大都市与其乡村的“缘分”溯源,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乡村的尴尬之处:上海城市经济发达、产业兴旺,“虹吸效应”易将周边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掏空;由此,上海乡村振兴的方向究竟应是乡村价值再造,还是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数据显示,当前,上海有1500余个自然村,郊区乡村面积占上海陆域总面积约85%。其中,既坐拥了陆家嘴金融中心、张江科学城等高精尖城市未来,又囊括着广域乡村田野的浦东新区,是上海城市与乡村共生的一个缩影。

  “上海的城市与乡村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生、平等发展的关系。”朱建江表示。那么,这种“平等”的关系如何体现?

  在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苏锦山看来,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脱离乡村的本色,要以现代农业作为底板和基础,叠加二三产业的发展。

  “2014年之前,上海乡村致富多是依靠大量村企,但从5年前‘五违四必’整治开始,村企被全部清除,虽然乡村集体经济锐减,但这是正确的道路,”川沙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邵世志表示:“一是还农村以农业本色,二是提高土地用地质量。”

  但他同时表示,以川沙为例,当前农业产值占比只有0.16%,依靠发展农业振兴乡村,实则任重道远。

  “当前,乡村发展第一产业赚钱难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城镇化率不够,”朱建江告诉记者,当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人均耕地面积将达到50-100亩,第一产业从业者收入将与二三产业等量齐观,甚至更高。这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得到了证明。

  苏锦山认为,在当下,需要通过打造产业链,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他表示,当前的重点在于打造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通过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的利益链接,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带动集体经济的增长。

  川沙新镇连民村是这一模式的先试先行者。以规范化的品牌民宿为平台,依托连民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优质农场、文创产业、非遗手工业与休闲农业旅游实现了游客流量资源共享。

  如连民村“东方瓜果城”,农业年产值300多万;接待游客5万人次,年产值约500多万;游客带动农产品销售200多万。

  乡村产业的振兴带来了人口的城乡双向流动,改变了多年以来农村单向输出人口的状况,为乡村增添了活力。

  在连民村,这种现象格外明显。除了大量游客,“宿予”民宿吸引了20余名80后、90后年轻人工作、生活于此;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开设的玫瑰书屋里,学设计的姑娘刘喜鸥日日采摘玫瑰、萃取花茶、插花装饰,将一方空间做成了艺术品。

  “山臻果蔬”农场新近招聘了本科毕业的孟丽虹负责对外宣传工作。“我本来在上海市区一家公司做白领,但感觉乡村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慢节奏更加吸引我,”孟丽虹说:“我想在乡村扎根下去。”

  年逾六旬的万根飞夫妇是“青花瓷”主题民宿的业主,夫妻俩住在民宿旁。村子美了,居住条件好了,口袋也富裕了。从前儿孙很少回来长住,如今每逢寒暑假,外孙都会急着回村里度假。

  当前,川沙新镇还在规划发展“文创部落”,借助迪士尼大IP带来的客流,将文创人才引入附近乡村,挖掘本地文化,打造属于上海和浦东自己的文创IP,激活文旅产业,与村民共享发展果实。

  朱建江指出,5000年的农耕文化有着与城市文化平等的地位,当城市在追逐趋同化的现代文明时,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遗产以及人文情怀恰恰都留在了农村的土壤上。这也是当今城市市民企图寻找的“乡愁”。

  而乡村振兴中,更加重要的平等还在观念上。“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属品,也不是为了城市人而振兴,”川沙新镇党委书记吕雪城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为了使乡村宜居、农民富裕。而城乡文旅是一种模式,让市民和农民共同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完)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