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龙山派”新农人进山归山 助力龙门发展“大山经济”

锄禾网|来源: | 2020-06-18 | 次阅读

  (左)张云枫在打理铁皮石斛。 (右)潘记祥希望把毛茶产业做大做强。

  自2018年我市差异化考核新政出台,龙门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大力发展“大山经济”,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以“大山经济”为支点撬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龙门提出,要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把龙门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中药箱、茶叶罐、游乐谷、养生池”。在此背景下,一批批外出求学或创业的年轻龙门人,回归大山,开辟新路,挥洒青春和智慧,助力龙门开创“大山经济”发展新局面,形成“龙山派”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山归山,“大山经济”更有前途。今天先来看看两名“龙山派”的“耕山”创业故事。

  南昆山85后张云枫自创地道美食分享丛林探险经历推出研学项目

  识玩识食念好大山旅游经

  南昆山水口村,清澈的小河流穿村而过。在小河之畔有一家名为“枫之晓院”的农家院落,背靠老旧瓦房,门临小河,庭院四周栽种着南昆山奇花异草,布置设计颇具小资情调。这里经常顾客盈门,驴友和“吃货”到此品尝店家的“十二道枫味”,与店主张云枫分享南昆山丛林探险、寻找食材的经历。渐渐地,“识玩识食”的张云枫小有名气,这使得他更为坚定地行走在开辟南昆旅游新方式的道路上。

  近日,记者来到“枫之晓院”,在庭外潺潺流水声中,听这位85后、南昆山原住民说“旅游经”。

  自小跟着父亲上山找药材

  见到张云枫是在午后。前一天夜里,他招待朋友做了一桌饭菜,吃到夜深才散。

  生长于南昆山,每天面对着山峦和溪流,呼吸着草木气息,张云枫的生活状态已经变得较为随意,或者说是闲散。他挺喜欢目前这种生活状态,而且未婚,家庭约束较少。

  南昆山人自古靠山吃山,但可耕作的田地甚少,山民于是种树、养殖,日子较为艰苦。改革开放后,南昆山旅游业蓬勃发展,当地居民纷纷吃上旅游饭,开设餐厅、经营家庭旅馆、售卖土特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南昆山还是个中药材宝库,奇花异草无数,珍贵药材也不少,比如,南昆山走马胎曾经载入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一书,称其“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净袭人。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如神”。

  和很多南昆山人一样,张云枫的父亲对山里的药材甚是熟悉,早在几十年前便经常采药,然后给亲友带货,同时也拿到旅游景点去售卖,以此维持生计。“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带着我到山里去找药材,渐渐地我也认识了一些当地常见的药材。”及至十七八岁,张云枫开始行走南昆山,走过许多山头,跨过许多溪流。他将一些奇花异草带回家里栽种,当然也带回金线莲、石斛、灵芝等深山野货。遇到毒蛇、猛蜂等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凭借经验,他次次都有惊无险。

  自创“十二道枫味”不胫而走

  年轻人总面临着出路问题。张云枫读书成绩不好,在南昆山中学上完初中后就没有继续学业。他到山下的温泉企业打工,但终究不习惯,于是辞职回村。

  张云枫依旧觉得在南昆山待着最舒服。他踏着父辈的足迹,开始在南昆山旅游景点和村口溪旁摆摊,向游客售卖南昆山土特产,偶尔也帮顾客到山里找些野生药材。

  张云枫发现,随着南昆山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夏天满山道路都是车和人的时候,南昆山的一些食物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好吃和正宗。“我父亲那一代人,野生金线莲三五百块钱一斤,如今卖到1000多元一斤,是因为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张云枫说,同时,南昆山一些饭店和土特产店到山外其他地方拿货以次充好,“我不能走这样的老路。”

  凭借丰富的越野经验,张云枫依然能找到深山好货。他能从树上蜜蜂的声响程度判断出这窝野蜜有没有到采摘的时候;他知道南昆山当地的野桔熟到什么程度时的桔皮最适合用来做配料;他判断自己放养的鸭子1斤多重的时候皮肉最韧最滑……他和朋友们分享丛林觅食和制作美食的经验,“十二道枫味”不胫而走。他顺势将家里的院子改造成“枫之晓院”,让游客有个歇脚和休整的地方。渐渐有了人气的院子,还挂上了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颁发的“南昆山荒野丛林探险俱乐部”的牌子。

  利用新媒体推荐引来不少粉丝

  近些年,南昆山的旅游业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高端民宿越来越多,自然研学也渐渐兴起,游客从过去的游山玩水、吃吃喝喝,变成走向自然、观赏花草、拥抱康养。

  张云枫也嗅出了一些商机。他继续以“深山野货、健康养生”为理念,坚持所有的食材自己种养,所有药材都是自采的山货。他在水口村开辟自己的菜园,栽种观音菜、紫背菜等特色蔬菜,同时还自己养鱼养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和本土化。”

  要吃上一顿“十二道枫味”必须预约。张云枫说,这没有办法,准备食材要花时间,烹煮也需要用心费时,所以一天只能做一桌,且要提前告知。

  南昆山二坑村最近几年由于外地资本的涌入,渐渐成为一个“民宿村”并有了名气。在朋友的介绍下,张云枫到其中一家民宿义务劳动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他看到了自然研学的前景。在他看来,现在人们出游,大部分是家庭出游,孩子的游玩成为旅游体验的关键。于是,张云枫又推出一些自然研学项目,带着驴友的小孩到河里捞鱼,到山林去认识树木、认识中草药,增长知识、强身健体。

  张云枫还请来美女助手,玩起了抖音短视频,利用新媒体手段介绍自己的“十二道枫味”,分享丛林探险的经历,引来不少粉丝。他希冀着将“枫之晓院”打造成为南昆山一种旅游新模式,集民宿、美食、探险、研学等于一体,“这是个设想,只能一步步探索。”

  “张云枫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可以说是代表了南昆山新一代村民对当地森林度假的一种积极尝试。”龙门县南昆山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利强说,这说明历经几十年较为原始粗放的发展模式后,南昆山新旅游人正在成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从年少时翻山越岭到如今靠山吃山,张云枫对南昆山这片故土爱得深沉。

  地派青年潘记祥外地引种本地培植茶树,创办茶叶合作社

  返乡创业助力打造茶罐子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鸟虫蝉鸣声,记者来到距离龙门县城25公里的地派镇古洞村。这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种植山茶历史较久。如今,在村委会主任、返乡创业青年潘记祥的带领下,村民转变观念盘活山地种植茶叶、创办茶叶合作社,引种英德茶种和研究毛茶种植。

  潘记祥期盼着,更多村民回乡加入茶叶种植行业,打造高质量茶叶,打响品牌,助推龙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茶叶罐”。

  回乡发展,瞄准茶产业

  潘记祥今年35岁,是土生土长的古洞村人。在担任村干部前,他主要在龙门县城从事牙签与竹工艺产品生产。因心系家乡,2017年,他回村参加村级换届选举,并成功当选古洞村村委会主任,从此扎根农村,一心想着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回到村里后,潘记祥才发现村里的事情并不如他想象中简单。家乡环境优美,却没有产业,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地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一辈的村民。这样的情况让潘记祥心里很是着急。他希望能把家乡建设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回乡发展。但是,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更好地发展“大山经济”?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他。

  由于自身喜欢喝茶,潘记祥便想:“不如在村里种植茶叶?”村里的好山好水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而且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村里发展茶产业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说干就干!潘记祥把种茶致富、推动家乡发展的想法告诉村中好友,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信心十足的潘记祥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多方了解外地茶园的经营方式,并带领村民多次到清远英德等外地茶园考察调研,寻找适合古洞村种植的茶叶品种。

  经过多次考察和调研,潘记祥决定引进茶种“鸿雁”,并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村中志同道合的村民共同发展茶产业。

  成立合作社,发动村民种茶

  2018年初,潘记祥与5位村民共同创建了一个占地200多亩的茶业专业合作社,取名“潘嘉圆”,主要开展茶叶种植和加工。合作社成立后,潘记祥与社员在村里的山地搞起了茶叶育苗基地,首次育苗50万株,除用于合作社自身种植外,还出售给其他茶农。

  该茶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对有意向加入茶叶种植行业的村民,合作社提供种苗,培训种植方法,统一收购茶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经济困难的村民,该合作社还免费提供种苗,吸引更多村民加入。截至目前,已送出2万多株茶苗。近两年,在该合作社的带领下,已有10多户村民加入茶叶种植,面积达100多亩。

  “今年年初茶叶已有收成,首次采摘了300多斤干茶,每斤卖500元,到年底可第二次采摘。”经营茶园两年多,投入200多万元,潘记祥的合作社终于迎来了收益。

  潘记祥表示,潘嘉圆茶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茶叶完全按照有机茶叶的种植方式来管理,不使用化肥农药,采取人工除草和采摘,成本虽高却能保证茶叶品质,种出来的茶叶特别甘甜清香。

  研究毛茶,期望做大做强毛茶产业

  除引进“鸿雁”茶叶品种外,潘记祥对龙门本地毛茶也颇有兴趣。在合作社成立后,他通常与村民们聊的不是村里的大小事就是茶叶的种植。2018年,他偶然得知在村里的大山深处就有一片野生毛茶树,而且树龄很久。为此,他与社员们多次深入大山寻找野生毛茶的踪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探寻,潘记祥终于在大山深处发现大量古树毛茶群,有1000多株野生毛茶树,于是便把该毛茶树林承包下来好好管理和保护,以免让毛茶遭受破坏。

  发现野生毛茶树后,潘记祥并没有停止对毛茶的研究。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帮助下,他尝试将毛茶与“鸿雁”茶进行嫁接,以此培育毛茶种苗。“毛茶嫁接后成活率达九成多,目前尚在培育阶段,待培育成功后计划推广种植。”潘记祥介绍,毛茶是一种珍稀茶叶资源,不仅效益高,而且具有特殊的饮用药理功能。他希望通过毛茶研究,打造高品质毛茶,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毛茶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将毛茶产业做大做强。

  希望依托良好生态建旅游综合体

  在发展茶叶种植产业方面,潘记祥一直是用心负责。对于村委会事务的管理,他同样兢兢业业。近年来,在潘记祥及村委会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古洞村人居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也吸引了广大外地游客前来游玩。

  “我种茶有20多年了,以前种得比较多,现在没有精力打理,大部分茶园都转让出去了,剩下不到一亩。”96岁的古洞村江湾村民小组村民徐灶安说,古洞村环境优美,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广州、东莞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他的茶叶大多是卖给游客,而且很多都是回头客,每斤茶叶可卖150元~200元,一年有几千元收入。

  近年来,龙门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目标,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茶罐子、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为主抓手,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做大规模、打响品牌、赢得市场。今年,龙门县有意把茶产业发展成为该县发展“大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品牌,进一步推动龙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精准扶贫、脱贫致富、乡村振兴。

  “合作社目前规模比较小,还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规模。”谈及合作社的发展前景,潘记祥说,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村民回乡加入茶叶种植行业,把茶叶种植做成产业,打造高质量茶叶,打响品牌,提升古洞村的知名度。为此,他计划利用古洞村良好的生态条件,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茶叶种植与加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助力龙门“大山经济”发展。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