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绿色融投 > 科技成果 > 正文

手机一滑玩转农业大数据

锄禾网 | 2017-09-27 | 65次阅读

  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手机的出现不仅仅方便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信息共享,如今,它也对农业信息技术的革新做出了贡献。


  一万亩的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的种粮大户唐全合又一次创造了新记录,而一切的妙招就是用大数据来种田。利用现代科技,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户就能不间断地接收到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决定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正是大数据种田,让唐全合创造出了麦田里的新传奇。


  唐全合的农业大数据主要来自星陆双基气象监测系统。坐在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星陆双基系统操作台前,抬头向左,全市所有万亩方粮田实景清晰可见;扭头向右,卫星划过,满屏数字急速跳跃;分秒间,通过陆基采集的地下8个层面和地面2个层面的农业数据与卫星传输回来的“天外数字”交汇融合,地表温度、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等重要农业参数立刻呈现眼前。农民和农业干部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以实时接收数据,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大数据种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通过星陆双基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提供病虫害防治信息、小麦最佳收获期等重要数据,实现每亩增产50斤左右。”鹤壁市气象局局长张睿光说。


  大数据的应用不仅让农民种田更加高效,也让农业干部对农业生产的指挥更为精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过去_三夏_恨不得住在田里头,现在手机一滑就能看到全县麦田的长势情况和数据,方便又高效。”浚县农业局高级农技师胡振方说。


  每早第一件事,浚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李清杰就会打开手机里农业物联系统的APP。通过手机,不仅能察看大田里农作物的长势,还能收到苗情、墒情、病虫害情况、气候等一系列数据,“根据这些农业数据,我们可以提前安排喷防、灌溉等工作,提高了农业生产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李清杰说。


  “好种出好苗、良种配良法”,大数据技术在良种的选育和农技推广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数据分析,鹤壁市农科院仅玉米品种就已培育出数十个,一代代种子的大数据研究积累为培育良种奠定了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也不断提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时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推广渐行渐远。通过手机来管理农业已经成为最受广大农民认可的农业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