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绿色融投 > 科技成果 > 正文

陕西表彰260项科技成果 陶文铨宓传龙获省科技最高成就奖

锄禾网|来源: | 2019-04-10 | 次阅读

4月9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会议表彰了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和260项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宓传龙荣获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60项科研成果为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其中“标准化模块化立方体卫星技术及应用”等39项成果获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碎软低渗煤层的煤层气高效抽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等107项成果获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压裂返排液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14项成果获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据介绍,我省2018年度共收到66家单位和35名专家提名的项目798项,同比增长18.22%,提名项目数量创我省历史最高水平。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涵盖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全链条以及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优秀科技成果,充分体现了我省的综合科技优势。按成果类型划分,基础研究类52项,技术发明类35项,技术开发类100项,技术推广类29项,社会公益类44项。按产业领域划分,工业领域174项,占66.92%;农业领域31项,占11.92%;社会发展领域55项,占21.15%。

取得了一批知识产权。获奖项目共取得授权专利1820件,其中国内外发明专利1182件;登记软件著作权273件;制定标准195项,制定规范45项,发表文章8202篇,出版专著237部。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广泛深入。获奖项目中,除52项基础研究成果,208项应用技术成果均已在企业和基层实施应用。其中有175项成果由企业自主研发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占应用类成果的84.13%。

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人才平均年龄42岁,主要集中在31岁到55岁年龄段,占完成人总数的83.06%。(记者 张梅)

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陶文铨:行走在国际传热前沿

陕西表彰260项科技成果 陶文铨宓传龙获省科技最高成就奖

陶文铨(左二)在实验室展示团队研发的产品。

记者 张梅 文/图

这段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授正积极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项目和氢燃料电池项目在陕西落地。他希望团队的研究成果能首先在陕西示范推广,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他依然精力充沛,事事亲为——每周3天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给学生上课,和企业、政府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前夕,记者在西安交通大学采访了百忙之中的陶文铨院士。

学界泰斗

“交大西迁,扎根黄土仍然枝繁叶茂,我便是这棵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叶。”1957年,从绍兴稽山中学读完高中的陶文铨,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成为交通大学西迁后首批来西安报到的学生,从此扎根西北。

1979年8月的一个下午,学校图书馆里一本英文版的《计算方法》为陶文铨开启了数值计算的大门。他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写下了两本自学笔记,踏上了计算传热学的求索之路。

1980年,41岁的陶文铨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当时我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放进了海洋里,拼命地汲取知识养分。”凡是有关数值计算的课程,他都去听、都去学。

陶文铨回国后,一直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两个分支领域的研究。他在这条道路上艰苦探索,开创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多个“第一”:1986年,陶文铨在西安交大主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传热学讲习班,首次将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研究引入国内;1996年,陶文铨牵头组建了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开展复杂热质传递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他根据国际上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动向及时提出了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的新课题,使我国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截至目前,陶文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荣誉近30项;发表SCI文章529篇,被引用逾8800次,获国家发明专利34项。

“笨鸟先飞!”说起他取得这些成绩的“秘诀”,陶文铨表示,“如果说我现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话,那都是勤奋的结果。”50多年来,他刻苦认真,分秒必争。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出差的住宿条件较差,住房内没有台灯,他就自己带上台灯,利用晚上时间抓紧工作。

尽管现在已经年过80岁,他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出差频率。每天早上九时开始工作,晚上通常工作到凌晨三时。

“这些年我们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原创性的理论突破仍然不够。我希望能跟大家多分享交流,经过几代人的学术传承和积累,取得更多原创性的理论突破。”陶文铨表示。

师者典范

每次上大课前,陶文铨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西安交大1300教室,让学生把准备好的20个小马扎放在教室走廊。1300教室是一个能容纳367人的大教室,但是来听陶文铨讲课的学生经常超过400人。于是,他就自己买了20个小马扎,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摆好。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为陶文铨课堂独有的风景。

“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陶文铨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开始,除了出国进修的两年外,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

陶文铨讲课很有特色,重点突出且信息量大,深受学生欢迎。在对本科生的教学中,他注意引入新内容,并且常常通过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研究生课程则加大新内容的比例;对博士生的课程,每次都要更新15%到20%的内容,还特意引入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虽然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等课程陶文铨已经讲了一辈子,但每次课前他仍会重写讲稿或者修改PPT,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

“记得1989年秋天,陶老师给我们上传热学课程,课堂上他风度翩翩,我们都被他深深吸引。”现在已是能动学院教授的王秋旺当时被陶文铨的魅力所折服,报考了他的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还清晰地记得,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有一次正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的陶文铨,特意提前归来,从机场直接赶到教室上课。还有一次,他上午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下午就回去上课。“他上课时间控制得非常好,常常这边话音落下,那边下课铃声刚好响了。”何雅玲回忆说。

陶文铨的弟子、西安交大青年骨干教师李增耀告诉记者:“陶老师很喜欢教学。我们都觉得他年纪大了,为了自己的身体不应该投入这么多精力在教学上了,但根本劝不住,几百人的大课他照常上。”

“作为一名教师,热爱你教的课,喜爱你的学生,不是负担,是幸福!”陶文铨表示。

创新楷模

陶文铨的学生都惊诧于他“消息灵通”。原来,他有几十个有关学术的微信群,每天不管多晚,睡前都会浏览20分钟,一看到相关的信息直接转发给学生。“每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我都会被拉进一个群。做研究要多关注前沿信息,这些群是我获得学术信息的一个渠道,前沿动态一个漏不了。”陶文铨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陶文铨专注于他的研究领域。作为西安交大传热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陶文铨的学术研究不仅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还为我国这一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陶文铨创建的西安交大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一直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他的学生大部分在国内相关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留在本校的青年教师,已经有2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我的学生中有很多跟我一样扎根西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陶文铨自豪地表示。

正是为了发挥团队的学科优势,解决社会急需的技术问题,现在的陶文铨把他的很多精力放在了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项目和氢燃料电池项目在陕西落地的相关工作上。“我们搞研究的人,要‘顶天立地’,既要敢于寻求基础研究前沿理论的突破,又要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陶文铨说,“我现在主要想干些‘立地’的事情!”

陶文铨介绍,团队成立的西安数据中心节能低碳运行重点实验室正在抓紧建设,预计今年底建成。“我们将和西安市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一起解决数据中心能耗大的社会难题。”他说。

瞄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瓶颈难题,团队和省工信厅、陕西汽车协会及相关企业联合,推动氢燃料电池的生产应用。“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首先在陕西推开,为陕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做点事情。”陶文铨说,“我扎根于此,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

宓传龙:推动特高压设备走向世界

陕西表彰260项科技成果 陶文铨宓传龙获省科技最高成就奖

宓传龙(左一)在生产车间指导工作。

主持研发的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应用的系列产品,改变了我国输变电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制定和参与制定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变压器和电抗器国家及行业标准10项,为我国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设备国产化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

……

他,就是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电西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宓传龙。3月29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前夕,记者采访了宓传龙。

开启自主创新之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已经大规模运行,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而我国的国家超高压科研项目才立项。

1986年到1994年,宓传龙先后到发达国家参加多次技术引进培训。在培训中,外方不仅态度傲慢,而且不肯传授先进技术。“这让我深切感受到,技术落后只能受制于人。没有自己的技术,永远都要被别人欺负,所以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一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宓传龙说。

1998年,宓传龙成为原西安变压器厂(西电西变前身)总工程师。那时,这家工厂已连续8年没出新品。他把握住机会,成为三峡工程设备供应商。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决策层基于现实,决定以“市场换技术”,要求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一起参与技术攻关、项目建设。

“外国企业当然不愿合作,只同意国内组装。如果只是组装,根本不能提高技术。”宓传龙力争独立制造的权利。他回忆说,当时外方来工厂考察,看到工厂的环境,认为不具备生产条件。“那时,我们北边的车间被大家称为‘北海油田’,一双皮鞋穿一个星期就被腐蚀坏了。外国工程师戴着白手套在生产机器上一摸,手套上一层黑污。”宓传龙说,“我向外方保证,我们会按照要求改善生产环境,让他们半年后再来考察!”

于是,宓传龙带领大家开始了自主创新的第一步——改善生产环境。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工厂面貌焕然一新。半年之后,外国人再来时,被宓传龙干好三峡工程的决心打动。“我们如愿参与到变压器核心技术的生产中。三峡一个工程下来,我们的技术提高了很多,还看出外方设计的一些缺点,并且作了改进。后来,他们也默默地吸收了我们改进后的技术。”宓传龙说。

至此,宓传龙带领西电西变开始踏上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不断攀登高峰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独立,再到现在“以我为主”,宓传龙和他的团队不断攀登着输变电设备的技术高峰。

西北-华中联网灵宝背靠背换流站是我国发展直流输电技术中的第一个国产化工程。西电西变为这项工程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4台换流变压器和1台平波电抗器。

研制的时候,宓传龙对技术人员提出了三项基本要求:快、好、省。当时,灵宝换流变压器的研发面临许多困难,技术准备周期却只有短短三个月。为了确保设计精确,宓传龙要求所有图纸上不能出现一点瑕疵,哪怕有一个小小的刮痕都要重新出图。生产过程中,他经常守在生产一线,把关每道重点生产工序,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

2004年5月18日,西电西变为灵宝直流工程自主研发的所有产品通过出厂试验,性能优良,实现了我国超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国产化零的突破。

2005年,西北电网750千伏超高压示范工程投产运行。这一工程为我国特高压工程起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研制750千伏产品的过程中,宓传龙大胆采用了多项难度大的先进技术,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各项性能和可靠性。宓传龙介绍,在国内首条750千伏示范线路投入运行的现场,西电西变制造的4台750千伏产品以高技术含金量和美观的外形得到了用户和专家的充分好评,被称为“未来百万伏产品结构的范本”。

2017年12月,西电西变作为西电集团“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项目的主要参与单位,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继“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之后,西电西变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8年12月16日,目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直流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安徽宣城古泉换流站率先成功完成带电调试。西电西变为这一工程自主研制的高端换流变压器通过严格考验,又一次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做到这一行业的世界最优!”坚定着这样的信念,宓传龙带领团队还在不断攀登。

亮“中国名片”

“我们每年有30%的产品出口,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宓传龙介绍说。

2018年3月23日,西电西变研制的我国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送出二期项目换流站应用的首批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在上海装船发运。这是中国第一个“走出去”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代表着我国首次输出国际顶尖的输变电技术和装备,是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性突破。

同一天,西电西变为巴基斯坦默蒂亚里—拉合尔±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研制的首台换流变压器,顺利通过了出厂各项验证。这是继巴西美丽山二期项目之后,中国第二个“走出去”的超高压直流输电项目,西电西变承担了该工程全部换流变压器的研制任务。

西电集团和印尼CCM集团合资建立了西电斯科印尼有限公司。在西电西变及变压器平台兄弟企业的全力支持下,开工1年多来,西电斯科印尼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完成了4个型号16台变压器新产品的研制,成为印尼及整个东南亚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

相比于西电西变的诸多“名片”产品,更让宓传龙自豪的是他们的团队。宓传龙忘不了老一辈专家对他的悉心指导,倍加关心每一位技术人员的生活和成长。工作中,他大胆使用年轻技术骨干,全力推动技术部门的改革,完善新产品专利申报和奖励制度,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今,西电西变一批30多岁的业务骨干,已经在多个重点产品研制中担任主要设计任务,挑起了技术创新的大梁。

“我们与老一辈相比,赶上了中国能源发展、电力发展的黄金时机。尤其是这几年参与中国特高压设备的攻关,不仅输变电行业、西电西变有了飞跃,我们也拉起了一个技术过硬的团队。未来,我们还将在这一领域亮出更多‘中国名片’!”宓传龙信心满满。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