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三七”当成保健品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5-19
来源:

原标题:别把“三七”当成保健品

随着健康养生知识的普及,“中药调理”也愈加受到青睐。不少人自开“养生方”,并四处分享。

“三七粉”就是近年来在民间颇受宠爱的养生品之一。受现代医学中提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许多人把中医的活血药“三七”与阿司匹林对号入座,认为它具有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变的功效,又不会出现阿司匹林的药物不良反应。

但“三七”是药,不是食物,“长期服用‘没病防病’”的想法造成的可能是药物中毒。

1. 长期药食两用可致病

有人说三七是药食两用,这是不正确的。三七不是食物,而是中国传统中药材,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作用,需“有其症才能用其药”。

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参三七等,主要产于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将它的根研磨成粉,即为大家熟知的三七粉。三七味甘、微苦、性温,通常用来治疗体内外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咳血、便血、产后血晕、外伤出血等,对出血兼有瘀滞者更为适宜。

从使用方法上来说,三七可以吞服,为加强止血功效,还可配伍止血之药;对创伤性出血,三七则可外用止血。由于它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亦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者。

但自己当“医生”用三七治病、治“未病”也好,听从别人的“经验”长期食用三七也好,都会造成药物滥用的后果。

古籍中曾有记载:“若虚劳失血,阴阳损竭,更当寻源治本,若用此药,反滋祸害也”。如果瘀血的源头是气血亏虚、阴津耗损,不去补足气血和阴津,而单用三七粉是无效的,还容易伤及阴津(人体的体液)。中医认为,阴津不足,会导致内热炽盛,即“内热”或“内火”。

2. 内服能养颜不可尽信

合理使用三七,首先要明白三七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才能做到治病、防病,否则是致病、增病。

现在,还有不少人是因为听说三七粉能够美容养颜而跟风服用。中医认为,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表现在皮肤上为黄褐斑、老年斑和皱纹,如若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敷于局部或病灶皮肤,可提高微循环的血流量,有助于组织细胞代谢。因此,以三七粉为主要材料制作的面膜,理论上有改善皮肤代谢,美颜亮肤的作用。

但从内服上来说,三七粉虽对血虚血瘀型皮肤疾病,如黧黑斑、面色萎黄等具有治疗和调理作用,但对于气血亏虚类患者是不适合的。因此,是否能够美容养颜还需因病而异、因人而异。而且,现代中医认为,在服用三七当日,还应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其实,所有药物都是通过药物的偏性来治疗疾病。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若滥用,不仅不会带来益处,反而会带来不适。使用每一种药物,都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给出治疗方案。不经医生辨证就自行服用的药,不会成为“好药”。

3. 夏天人体气血旺不宜常服

中医理论认为,“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夏天炎热,阳气上升,气血运行旺盛,不易瘀滞。而三七性温,且研磨成粉后口感较差,对胃肠有一定刺激,因此夏天不宜长期服用。若患者有瘀血,则冬三月服用为好,若将三七切成薄片煲汤,一天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12克,脾胃功能不佳者要在餐后服用。

一些患者急于治病,认为服用三七粉剂量越大,效果越好。这是错误的。用于出血者三七粉量可较大,如用于活血者则少量且较长时间服用效果会更好。一般情况下,三七煎煮内服一服的常用量是3克至10克;如研粉内服常用量是1克至1.5克。大剂量长期服用三七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严重者可引起心动过缓或出现皮疹。

服用三七,要牢记以下禁忌。身体虚寒者应观察服用,脾胃虚弱者或胃气上逆者,单服用三七粉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人服用三七粉、三七片可引起过敏性药疹,故对三七过敏患者慎用;心梗病人若口服抗凝药物,又服用三七粉应慎重,需同时监测凝血指标;三七粉主要功效是活血、止血,如果患者无瘀血,不要较长时间服用;月经期间应停服,以免引起出血过多;孕妇不宜服用三七粉,防止扰动胎气。

4.

光凭三七

治不好心脑血管病

《中华临床中药学》中提到,经研究表明三七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加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增强体质;有抗血栓、防止脑血管衰老的功能。

既然三七有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三七粉,就可以不吃其他西药了吗?事实上,心脑血管疾病也好,血瘀也好,都不能把三七粉当作救命稻草。

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血瘀状态,服用三七粉是合适的。常用中成药血塞通、血栓通、复方血栓通等药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但是,不能忽视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如控制体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降血压、调血糖、调血脂、降尿酸等,这些不是三七一己之力能解决的。大剂量服用三七,会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律过缓,甚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等)。

总之,三七是药,是药三分毒,不是人人都能随意使用的。如同人参,不是人人都能进补一样。用其药必有其证,方能受益,否则适得其反。

医师提醒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