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城市荒地,郫都人种菜种出了新景观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05
来源:

9DCDBE115130ABAD17569E4436FDDCD7A535E8DB_size115_w600_h399

几乎每一个城市,总能看到用围墙围起来的地,虽然性质各不相同,但“景色”大致一样:要么杂草丛生,要么建渣云集,要么被附近居民自己开出来种地。

郫都区主城区郫筒街道也一样,大大小小的待开发储备地块5000多亩,曾经也是那样的景象。但现在,风景正在慢慢改变:围墙变成了美丽的栅栏,建渣乱石或被运走或被做成景观,杂乱无章的“垦荒”,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可食地景”。

截至目前,郫筒街道在包括伏龙、双柏、书院、凉水井、一里桥等5个社区试点展开“分田种菜植绿行动”, 170多亩的土地吸引近2000户市民参与。按照郫筒街道的规划,“可食地景”未来两个月内还将增添300亩的面积,年底之前将达到800亩的规模,遍及街道内的12个社区,辐射1万户左右居民。未来,5000多亩三类用地,有条件的地块都将陆续向附近居民开放。

87C6B2105F92CF2EE9C3A2CB34AD7918A4AC3ACB_size117_w600_h400

荒地破坏城市景观 还增加了安全隐患

郫筒街道是郫都区政府的所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已征待建”、“已征待供”、“拆迁类地块”的地块作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暂时没有进行开发建设,这类地块被称为三类地块,大约5000亩左右,在实际出让开发之前,由区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委托街道进行日常管理维护。

但管护并不轻松。因为地一直没有使用,打了围以后就荒在那里,枯枝烂叶、破布塑料堆积如山,围墙被打洞、推倒,破坏了城市景观,还给居民增加了安全隐患。

更让居民怨声载道的是,为了让种的菜长得好,很多居民挑来粪水沤农家肥,肥了土地,却让附近的居民不仅被烟熏,还得被臭味熏。

连锁反应接踵而至。围墙被推倒后,一些人也瞅准“时机”,半夜三更趁人不备,拖来一车建渣倒了就走。郫筒街道党委委员任磊告诉记者,5000多亩这样的储备用地,区国土局土储中心每年要支付200多万元管护费用,委托街道进行管理,而这些费用主要用在了打围、招募巡逻队员、清运建渣。

年年如此,但这些地就像个巨大的漩涡,吞噬着资金,也吞噬着街道的精力。

2D0389F0B7950CC5A4595EA80B35FCC38C1016B4_size108_w600_h600

从外引入可食地景 居民种菜种出景观

书院社区后面有一个亲水景观,景观的旁边有一块呈扇形的土地,被一圈白色的矮栅栏围着。红砖通道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这块地,组成了一个漂亮的图案。通道旁边,就是一块块被精心分割的土地,大约10平米一块。夏日上午的太阳就已经很热了,但附近居民还是冒着太阳,侍弄自己种的茄子、空心菜、青椒。一些居民还专门带到小孩,来这里玩耍。如果不是地里的菜和居民的劳作,一定会误认为这是个公园。

其实,郫筒街道就是想把这些地变成像”公园“一样的风景。在 “堵”上耗费了大量精力的郫筒街道,引入了在上海等地方开始流行的”可食地景“。可食地景不是简单地种地,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去设计农园,让农园也变得具有美感。

想法很好,但阻力不小。城市储备土地,街道只是代为管理,没有使用的权利;原先”拣种“的居民认为这动了他们的奶酪,情绪激动。哪怕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土地上的建渣清运、覆土,这些都要用钱;地只有那么多,想种地的人却排着队。即便以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居民是否会按”地景“的要求种植,退出机制如何制定?

D3BBB57CA2D051096DE63EAB05F294C92C183981_size103_w600_h400

试点就从社区后面那块扇形绿地做起。社区志愿者给之前”拣种’的居民说,这不是要动他们的奶酪,而是大家一起把奶酪做大。动员大会后,居民纷纷来帮着拾拣地里的砖块石头和杂物,很快土地就平整出来,按照景观要求将地块划分成了10平米左右的地块,并进行景观设计,种植的作物以应季蔬菜为主,结合花草种植形成城市景观。紧接着又开会讨论可食地景管理办法,并签订了组长责任书、组员责任书和联动单位责任书。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种土地,书院社区将志愿服务与领种资格联系起来,同时规定了退出机制,如在认领期间,组员没有照护好菜地,在发现15天之后未整改的将菜地全权收回。同时,对最让人头疼的秸秆、废水,要求不得种植高秆植物,废弃物必须自行处置,而且对制作农家肥,也必须使用生物酵素,减少空气污染。如果土地在整个地块种植期间,如国家有其他用途使用或政府不允许继续种植,所有种植者需无条件退出。

契约,就这样定立了。

CEF7E9BE2716A4630D6FD1A30966308CEAC8DDD0_size106_w600_h486

社区居民互帮互助 谁有空谁照料庄稼

几乎与书院社区同步,其他一些条件成熟的社区,也启动了”可食地景“。双柏社区迪卡侬旁的一块绿地,多年被围墙包围,这次也向附近居民开放了,名字就叫”智慧农场“。

居民”小蓝哥“主动找到社区,希望能设计这块地的景观。他想到了一次听小孩早教课时老师讲的脑神经元,只有不断触发,让神经元不断连接,小孩的大脑才能快速发展。他突然觉得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就是一个个脑神经元,但缺乏触发的点,而可食地景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社区的推动下,种地的”城市农民”自愿建起了“种子公益联盟”,这是大家交流种地经验的平台,也是互相帮助的平台。一组30号地的鲜小姐,在浇水的时候,主动帮挨着的地也一起浇了,如果有居民因为出差或者太忙没及时照料庄稼,只要在群里说声,立即会有人主动提出帮忙。

D757F1C1B747EF3123F0BC904C78151ADF87DAF4_size134_w600_h617

社会资源也通过可食地景聚集到社区。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郫都聚集了大量创新企业,一家专做智慧农业的公司主动提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套自动灌溉系统,居民只需要下载一个应用,浇水就能自动完成,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控制出水量的大小。目前这台设备已经投入使用。

更多的意想不到在可食地景发生。凉水井社区A区47号居民在群里说,他居然看到十年没有联系的同学。“我看到面熟,麻起胆子去喊,她把我盯了一眼,几秒钟后,认到了。”

如果说“可食地景”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郫筒街道5000多亩被围墙围起来的三类地块的管理问题,真正推开后所产生的内生动力和对社区社会治理的推动,既在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正是因为社区自治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引入志愿服务,可食地景才能如此顺利推开。”任磊说,看到居民的热情,他们准备将5000亩这类地块,只要符合条件的,全部推给居民,让郫都城区更加美丽,让城市更加和谐。

139C16E222C40BCD828B39894121282758B1BC9E_size97_w600_h399

名词解释:

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顾名思义,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去设计农园,让农园也变得非常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它的出现缘于人们在种地和维护城市绿化之间的矛盾。郫筒街道社区“可食地景”项目采取街道支持、社区引领、社会组织(志愿者)实施的运作模式,核心理念是注重自然生态、改善城市绿化、影响社区邻里关系网络的建构,目的是解决部分城市管理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实现可持续社区营造。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