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锄禾有机3.0 > 有机生活 > 正文

天安生活:扎根四川,为生态小农服务

锄禾网|来源: | 2018-12-21 | 次阅读

前言】去年不知什么时候,“天安生活”微信公众号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小编的订阅队列中。我对这个团体的最深刻印象是文字写得优美亲切,照片更是专业级水平,他们集结了很多生态小农的好食物在微店进行销售,俨然是一个线上的农夫市集。本文来自有机会——中国有机生活第一平台 www.yogeev.com

今年11月,与发起人张鸣、刘潇在北京的CSA大会见面后,“天安生活”在我心中的印象更具体了。他们原先都是成都生态消费者团体“绿心田”的志愿者,张鸣更是绿心田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天安生活”是他俩第一次正式的农业创业。和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天安并不打算通过销售农产品的差价来盈利,而是希望成为一个专注于服务生态小农的平台。为小农写报道、做APP帮小农记录农事日志、组织成都生活市集,如今,“天安生活”已在生态农业圈小有名气。

张鸣、刘潇合影(图来自有机会网)

张鸣、刘潇合影

农事传播:为小农发声

在“天安生活”目前针对生态小农的服务当中,最早开始、传播效果也最明显的就是通过自媒体进行农事报道。

“天安生活”成立于2013年底,2014年公司正式注册。截止到2015年9月,天安生活已经为24位生态小农撰写了80多篇原创报道,其中大多是四川当地农人,包括“柠檬君”张杨、袁静、王成、赵富贵、唐文苹、廖均等,也有少数来自外地,比如在北京种植有机板栗的王秀亮等。所有报道均通过“天安生活”的微信公众号推广,并已实现130万元的农产品销售转化。

发起人张鸣,曾经有着14年在传统媒体从事摄影记者的经历。现在,她半开玩笑地自称是“农艺师”,这当然不是专业认证的说法,而是“以农村天地为艺术创作来源的摄影师”。虽然是直接从传统媒体跳转到新媒体,她已在短短的两年里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经验。

天安生活往期部分报道的标题截图(图来自天安生活)

天安生活往期部分报道

“天安生活”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反复的实地探访。张鸣和伙伴们会花很多时间在田间地头观察、和农人深入地沟通。在传播素材上做到了“真实、客观、新鲜”。每篇探访日记,力图让小农和他们的农产品跃然纸上。在文章里,除了展示产品本身有多么好,还会讲述农人的性格、生活方式和成长故事。

当然,光靠讲故事还不够,张鸣说,“回看去年的文章,觉得情怀偏多了一点”。今年,文章中就有不少是在尝试向消费者传播更多消费知识。不过,这种知识的传播是基于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些专业术语在文中尽量不会出现。

毕竟移动新媒体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这就需要帮助受众以简短的时间理解新事物,而他们也正努力提供更有价值的干货。列出可靠数据作为论证是其中一种。比如在《除草剂离我们的餐桌有多远?》这篇文章中,就以一系列数据向读者讲述了除草剂的毒性、科学实验结果、不同国家的法规以及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等信息,最后引出一些生态小农在杜绝除草剂方面做的探索和努力。

“生态农产品”具体好在哪,不仅是一句“不用化肥农药”就够的,更多时候必须把具体的解决方式呈现给读者,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比如,讲述关于廖均的果冻橙种植秘籍是这样开头,“你要知道,要长成一颗貌美、多汁的果冻橙,她不是一个’橙’在战斗。每一年,9000只鹅、4000只鸭、2000只鸡和300头猪,一直在脚踏实地工作,为果园除草、供肥……” 再配上实地照片,农业技术知识变得一点儿也不枯燥。

廖均果园里的小鹅

廖均果园里的小鹅们

都说现在是个“看脸的时代”,对于生态农产品来说,“无图无真相”,因此图片的质量也是增加每一篇文章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张鸣的摄影作品中,常常把农人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作为主角,农作的场景也不可缺少;配以产地的环境,再加上一些关键细节的展示——比如多样化的野生动植物、肥沃健康的土壤、富有传统气息的手工食品制作步骤等等,这样,生态产品就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商品。消费者即便不亲自拜访农人,也会有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观印象。除了单纯的文字配图片报道外,天安生活还会通过H5、视频等多元化方式展现。

柠檬君张扬对帮他吃虫子的癞蛤蟆格外感激

柠檬君张扬对帮他捉虫子的癞蛤蟆格外感激

张鸣说,“每个小农都是不可复制的,需要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把他们身上最值得关注的点表达出来。”在外人看来,一家微型公司通过两年就能把自媒体做到这个程度,似乎比较“快”,但是这背后的积淀、学习和探索,才是关键。

“有米”,简单系统的农事日志

和农友相处多年后,张鸣和刘潇意识到每个小农在生产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于是他们希望能够为小农链接一些资源,比如跟政府农业部门合作、做培训。另外,一些小农自己积累的经验也可以分门别类形成系统的课程,进而向更多的同行分享。“天安生活”想要给农友们提供更直接的农事服务,为此他们自主研发了“有米”APP。

有米APP(图来自天安生活)

有米APP

“有米”有两个含义,一是you & me的谐音,另外“有米”也是有money(即:收获)的意思,暗含着对农人的祝福。

通过“有米”APP,农人可以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做生产日志,并将这些日志分享到朋友圈、QQ或者微博。既记录生产过程、为未来的农事做参考,也是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每件产品的详细来源、加深对产品的信任。

目前,小农做生产日志有三种形式——手写、电脑表格或社交媒体。前两种方式都不便于分享。而对于社交媒体的记录,尽管方便分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产品的生产日志交替出现,以及生产日志和其他大量信息比如晒单、客服通知等混杂,这对消费者的阅读增添了复杂性。

通过“有米”APP,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消费者能方便的通过产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扫码溯源。此外,在“有米”系统中的生产日志不可修改、只可以删除,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消费者也可以带着数据去实地参观,来进一步考证日志是否属实。目前“天安生活”想从四川开始、协助农人们试用这款APP,获得反馈建议后再不断改进功能。

除了农事日志功能以外,“天安生活”还将把针对小农的培训和服务资源也整合进来,这是未来“有米”APP的计划之一。刘潇告诉我们,这款APP看似简单,但目前开发费用已升到10万多。但在推广上还是打算循序渐进,“要做好,就没有那么快。”他们不想拿很多钱去吸引用户,而是想做出实用的功能,实现用户自主传播。

成都生活市集(图来自成都生活市集)

成都生活市集

除了做自媒体传播、农事日志等小农服务,天安生活也是成都生活市集的主办方之一。生活市集的另外两个主办方是万市自然教育中心和返乡农人唐亮。市集2014年初开始举办时,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劳动。今年市集获得了香港社区伙伴PCD的资金支持,更多活动也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了。目前市集每月只举办一次,销售农产品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目的是定期让农友和消费者见面交流,这是线上的销售和传播都无法替代的。

坚持自己,不忘初心

接触生态农业多年来,张鸣自己的生活已经被“改造”,从最初主要购买生态蔬菜粮食,到现在,把家中油盐酱醋茶全换成生态产品。她认为,“消费者教育”这件事,真正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面对对生态农产品不了解的消费者,关键是要让他们先品尝到好产品。味蕾是不会撒谎的,哪怕他们的确觉得生态产品较贵,也会对这些好味道产生印象。”

面对市场竞争,张鸣总是说,“我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认识生态农业、分享好食物,而不是去跟别人比拼。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做得好与不好,都不要忘记初衷。”她说,“专注在这件事上,起初的一段时间可能只是稳定地发展,但终会厚积薄发。”如今,四川当地生态小农、生态消费者团体、农夫市集等等在近几年的明显增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在张鸣看来,她从生态产品消费者转变成从业者,将爱好变成了工作。“但更幸运的是,生态农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它能带给人健康、给人欢喜,让人心安。”

“天安生活”是小农服务者、是传播农事故事和知识的自媒体,是线上市集。不论哪个角色,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好,饱含诚意、脚踏实地。

天安生活支持的生态农人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