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种养结合 > 正文

北方稻鳅综合种养技术总结

锄禾网|来源: | 2019-08-28 | 次阅读

北方稻鳅综合种养技术总结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已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从2016年开始至今,东港市开展了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地区稻鳅综合种养技术也日臻成熟,总结如下。

一、选择稻田和泥鳅品种

选择的稻田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以1公顷为一个种养单元,最好多个单元连片,能结合低洼田改造更佳。养殖泥鳅品种选择大鳞副泥鳅,大鳞副泥鳅生长快、个体大、味道鲜,且销路好、价格高。

二、稻田工程

1.田埂的加固

利用挖环沟挖出的泥土加高、加宽、加固田埂。田埂加高至50~60厘米,埂顶宽40厘米,底宽50~60厘米,田埂要夯实。

2.开挖环沟

在稻田离田埂1.5~2米开挖环沟,环沟宽2~3米、深1.2~1.5米,四角挖深至2米以上作为鱼坑,可暂养用。田间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沟宽0.8米、深0.8米,与环沟连通,挖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不超过10%。开挖环沟、田间沟要留有机械插秧、收割等通道。

3.防逃设施

(1)防逃墙。外围田埂用塑料薄膜或5~20目筛绢作防逃保护,埋入土内20~30厘米,地上部分50厘米左右用竹竿立起固定。

(2)拦鱼栅。稻田进、排水口成对角安置,并安装双层拦鱼栅,拦鱼栅孔的大小以养殖生物不能逃出为宜,并视泥鳅生长而加以调大。防逃层用聚乙烯网,网目要小些;滤水和防外界杂鱼进入层的网用铁丝网,网目可稍大些。

4.防鸟网

鱼沟两边每间隔 5 米左右插上 1.5 米高的竹竿,待放苗后用于支撑防鸟网,网距离环沟水面及两边50厘米以上。防鸟网的布设是提高泥鳅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泥鳅养殖

1.鳅苗放养

(1)放养量。在放养时间上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养”。水稻选择抗病性好、丰产性高、米质优良的品种,最好在5月中旬前完成插秧。鳅苗可提早放养在鱼坑中,一般在秧苗封垄后再放入稻田。放养规格为5厘米以上的鳅苗,放养量为6万~7.5万尾/公顷,要求鳅苗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每个种养单元放养的鳅苗规格要尽量一致。

(2)消毒肥水。放养前用生石灰750千克/公顷制成石灰乳遍洒环沟消毒。放苗前10天用发酵好的有机肥肥水,用量为3000~4500千克/公顷。投放苗种时要先用1%~3%食盐水对苗种浸泡消毒5~10分钟,以杀灭泥鳅体表的细菌、寄生虫,预防水霉病等。

(3)放养。投放应选在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阳光直射,温差不能超过2℃。投放时将苗缓缓倒入水中,让其自行游走。

2.管理

(1)投饵管理。泥鳅为杂食性。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如枝角类等较为丰富,饲料投喂量相对较少。人工养殖可选择浮性全价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0%以上。在水温25℃以下时,饲料的日投量为鱼体重的1%,25~30℃为3%。分早晚两次投喂,早晨喂全日量的 30%、傍晚喂70%。设置饵料盘观察泥鳅吃食情况,以30分钟内吃完为好。建议每10天拌EM菌投喂1次,以增强大鳞副泥鳅免疫能力。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水质条件酌情减量投喂。投喂地点选在鱼沟,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

(2)水质管理。要注意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检测水质。溶解氧保持 5 毫克/升以上,pH 7.5~8.5,氨氮小于0.2毫克/升。根据需要追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并加入少量的过磷酸钙,水的透明度控制在25厘米。每半月用微生物制剂全鱼沟遍洒1次。水温超过30℃时,要常换水,并提高田面水的深度。

(3)巡塘管理。降雨量大时,将稻田内过量的水及时排出,以防泥鳅逃逸。一查田埂有无漏洞;二查泥鳅活动有无异常;三查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有无损坏;四查鱼沟上方覆盖防鸟网是否完好。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对稻田的老鼠、水蛇、鸟等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驱赶走。

北方稻鳅综合种养技术总结


四、病害防控

由于稻田养殖泥鳅放养密度低、投饵量少,所以发生病害概率小。但要做好病害防控,每15天沿着环沟泼洒1次生石灰乳,用量为225千克/公顷,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环沟水质。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