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五四,来听昭通土妈妈新农人的故事

锄禾网|来源: | 2020-05-07 | 次阅读

  追梦的青春最美丽,拼搏的年纪最炫彩。在昭通有这样一群新时代的年轻“农人”,他们专注马铃薯产业,五四来临之际,我们来听他们的故事。

  “昭阳大山包去了十二次,永善茂林跑了四五十次,大关上高桥去过五六次……”这是今年4个月内,温玉跑马铃薯基地的不完全统计。

  温玉,是云南土豆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土豆帮”公司)的副总经理,该公司主要从事薯类种植、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温玉在公司分管技术和销售。

  7年前,大理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温玉回到家乡昭通进入“土妈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做过实验员、仓管、生产管理等工作,之后加入“土豆帮”公司,专注马铃薯种植。

  “我们这个工作不跑不行,只有不断了解市场,熟悉产业,才能做好大农业。”昭通辖区的6个马铃薯种植基地,温玉跑过无数次,有时在基地一住就是几天。

  “认准了,就会干得久。”毕业后,曾经有段时间温玉也有过考教师、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想法,而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大农业虽然周期长,而市场前景生机勃勃,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月薪七八千,还有其他基地分红、绩效,我们干得很起劲。”

  不仅是温玉,魏益忠也是。

  27岁的魏益忠是福建福清人,中专毕业后曾在广东揭阳某部服役,退伍后来到昭通。

  “做过安全生产、人事,现在主要在公司负责基地工作。”4月30日下午,在“土豆帮”公司大山包镇老林村马铃薯种植基地,记者见到魏益忠时,他正忙着组织工人点洋芋。

  春争日,夏争时,庄稼宜早不宜迟。一年大事在春分,半山土豆载希望。挖地、开沟、施肥……魏益忠指挥着基地四五十人点种。

  大山包基地有800亩,这段时间,魏益忠常常和同事吃住在基地。

  “行距1.2米,株距30厘米,一亩地4袋土妈妈洋芋肥,按照标准化生产……4月下种,6月出苗,要追培、施肥,防止晚疫病……”谈起马铃薯种植,魏益忠脱口而出。

  工作6年多,除了过年,魏益忠都在昭通。

  除了温玉、魏益忠,公司五十多人,有三分之二都是他们这样的年轻人。

  据了解,马铃薯作为昭通6大高原重点培育产业之一,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脱贫,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昭通市60万亩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将马铃薯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计划到2020年,昭通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20万亩、鲜薯产量达640万吨、农业产值89亿元,实现马铃薯主产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获商品薯可折价净收入2800元以上。同时,建立优质种薯生产基地60万亩、种薯总产量达120万吨,面向中国西南、南亚及东南亚供种,将昭通建设成为立足大西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质种薯供应基地。

  来源丨《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刚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