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锄禾有机3.0 > 自然农法 > 正文

隐匿于深圳的自然农法世家 五常大米的代代情怀

锄禾网|来源: | 2020-05-13 | 次阅读

现在即使住在深圳,我也觉得我是标标准准的农二代,在我心里米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一种物质情感,想必这对于其他所有中国人都是一样的。

▼ 五常大米原产地农田

杜艳玲的家是在黑龙江五常市,在中国最适宜种植大米的地区主要就是在黑龙江,那里有着肥沃的黑土地,而五常山清水秀,更是鱼米之乡。那里独特的气候条件,水质,积温,土壤,种子是五常大米的品质以及口感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主要因素,而“泰国香米出福水,中国香米出五常”这句话说的正是这点。

杜艳玲的家代代都在五常那片土壤上劳作,用她自己的话就是“每一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以及每一个时令,每一个季节我该做什么早已经清清楚楚的刻在了我的脑子里。”父亲去世之后,她认为这更是一件必须坚持下去的事情,在采访的中途,杜姐拿出了自己家产的五常大米,她说现在吃着这些米闭着眼睛就能想到家乡的样子,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也是从深圳到黑龙江那跨越3000多公里的路程中的一条扯不断的乡愁。

关于种植,杜艳玲有着自己的方法,不同于其他农田里的人工化学合成物的大量使用,一直到现在靠着“杂草全靠拔,虫子全靠人捉”,她自己的家庭农场的大米种植方法依然保持了最原始自然的方式。

杜艳玲说:“自然有机农业是最难做的,现在这个社会大家习惯于通过外力去催促一些事物的快速成型,而这就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平衡,自然的失衡就会导致我们人体自身的失衡,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守恒的。”化学肥料和农药把耕地从原先有机农业下的“净菌型土壤”都变成了“腐败型土壤”,病害在增多,农民使用农药也在增多,浓度不断加大,而病菌的抗药性也在增强,已步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她说自己身在农田里,最清楚也最了解农药等人工添加的化学产品对动植物以及人体造成的伤害,所以她宁愿每年少产一点,也要保证自家的米坚持自然农法的种植理念。

“农二代”是杜艳玲形容自己的词,如今身在深圳,她更多的时间是在远离市区的梧桐山里生活,问起原因,她说自己骨子里已经和这些自然,大山,农田联系在了一起,让自己回到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反倒会不自在。“现在吃米虽然少了,但是米依然是没有办法替代的,吃一顿饭如果不吃米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华夏文化的源头伊始,土地和作物就已是不可替代,《逸周书·轶文》中有文:“黄帝作井,始灶,亨谷为粥,蒸谷为饭,燔肉为炙”,中国自古以来五千年的文化建立在农耕之上,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伸介,在评价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时候,认为他的抒情性并非普通意义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种植根于风土的自然生发的情怀:“这是出自吃米的民族之手”。中国人的文化来源于米,也同时植根与米,那广阔的农田以及里面蕴含的能量更是我们的精神故乡。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