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行业要闻 > 正文

肥料行业要做保障粮食安全的“绿色引擎”

锄禾网|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 2022-07-11 | 次阅读


  本网讯 7月8-9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在江苏南京共同举办第二十三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本届双交会以“肥料与粮食安全”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我国肥料、节水、土壤修复与改良等新产品,肥料生产新工艺、施用新器械,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新技术,肥料减量增效新模式,同时线上线下联动,通过云逛展、云对接、云视频服务,进一步促进产销对接。此外“百年征程,肥水华章”成就展让人眼前一亮,各类论坛、成果路演精彩纷呈。

  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指出,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不可替代的保障和“压舱石”,是应对复杂多变形势的基本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抓好土、肥、水,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希望肥料行业以粮食生产为主战场,做粮食安全的“绿色引擎”,加大力度推进肥料产品创新,加大力度推进科学用肥、合理用水、发展有机肥,加大力度推进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为产业技术创新创优提供新活力,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国肥料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2016年以来中国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保持负增长;二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2%,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比2015年增加约50%;四是配方肥已占三大粮食作物施肥总量的60%以上;五是机械施肥超过7亿亩次、水肥一体化1.4亿亩次。

  与会专家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肥、藏粮于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肥料产业更要自主自立自强,在产品创新方面,要加强化肥高效利用制约因素、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互作机制、全国主要农作物施肥监测和肥料产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发能大幅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同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创新产品和配套技术;研发满足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需要,省工省事的创新产品和配套技术;研发提高尿素、磷铵和复合肥高效利用的创新产品和配套技术;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高效肥料产品体系,推动大宗化肥产品整体绿色转型升级。在技术推广方面,要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土壤肥料结合、施肥灌溉结合、有机无机结合,瞄准轻简化、精准化、智能化目标,广泛应用3S、实时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研发新装备,创新施肥方法,大力集成推广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新技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已有土壤测试的基础数据,探索不测土、少测土、易用管用的推荐施肥新方法;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机制、粪肥无害化处理利用机制和社会化施肥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肥料企业在施肥技术推广普及方面的作用,探索新的农企对接模式,壮大科学施肥队伍。在行业监管方面,要完善肥料使用登记与备案管理,进一步完善登记肥料品种目录清单,严格登记要求,完善登记与备案肥料产品信息数据库,建立肥料标签二维码系统和生产销售追溯系统,确保产品登记与备案信息的追溯查询便利;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登记和备案肥料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公开通报结果,加大处罚力度,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肥料质量监管机制;健全标准体系,组建成立农业农村部肥料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抓紧制修订一批目前生产中急需的产品标准,完善施用技术规范,加快建立健全我国肥料标准体系,为肥料产品“有标可依”提供基础支撑。

  此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张福锁、李培武、沈其荣分别从花生、大豆减毒固氮耦合菌肥研究,利用高水效农业保证粮食安全,化肥产业如何开启绿色智能肥料新时代以及有机(类)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业内知名企业进行了经验分享。

  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近300家肥料企业和单位,2000多个农技推广机构、500多个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种粮大户和3000多个农资经销商参会。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