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食品安全谣言:有的放矢 逐一击破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6-22
来源: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谣言呈现出多样化、频繁化的趋势,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注胶蟹、注水西瓜、棉花肉松……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食品安全工作,不仅仅在于食品本身的安全,而且在于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让百姓不信谣、不传谣,安心消费,也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谣言传播危害甚广

食品安全谣言类型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

“镶金嵌玉”型 食品安全谣言有时会冠以专家之口,以提升可信度,比如“某某肿瘤癌症研究所专家称”“某某大学教授称”“某某国家食品安全专项研究小组发布”等等,造成一种权威假象。

“欲言又止”型 为吸引人关注并认真阅读,部分食品安全谣言文章在标题上下足了功夫,用活了“欲言又止”类型,比如“买了一个西瓜,切开一看……”、“惊呆了我的小伙伴,大米竟然是这么做成的”等。

“道德绑架”型 有些食品安全谣言会在文章的结尾加上一个后缀,比如“为了朋友的健康,请转发本条消息给你最重要的朋友吧”“请转发本条消息到10个微信群,你的家人将会永远健康”,严重绑架群众的道德观,造成食品安全谣言裂变式的传播扩散。

“危言耸听”型 为了达到危言耸听,引起群众的畏惧心理,有些食品安全谣言甚至会夸大其词并配上图片,比如“吃了这种鱼后,已经有12人送进医院了”等等。

食品安全谣言产生并传播,原因归结起来有几点:

利益需求 众所周知,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价值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关注人数的多少,关注人数越多的账号,能够通过广告发布等途径获取更多利益。为了能够增加人气,让更多的受众关注他们,散播食品安全谣言就成为他们的一条捷径。据统计,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约占50%,数量之大令人震惊。

群众甄别能力较差 一般民众很难搞清楚真相,何况有些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这就给群众甄别带来了难度。宁信其有,在老年群体中特别普遍,老年人的知识程度、甄别能力远低于年轻人,但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又远超于年轻人。这些因素构成了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温床。

亲人情感行为 据了解,近乎80%的人都收到过亲人转发的一些食品安全谣言的视频或信息。一些民众出于对家庭成员的保护,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人云亦云转发食品安全谣言。

遏制谣言时不我待

及时发声,还原真相 为有效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扩散,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谣言的监测力度。一旦出现食品安全谣言,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发布会等途径发声,并以精准的科学解释击溃它。同时,还可探索通过对比试验、现场网络直播等方式还原食品安全谣言的真相。比如注胶蟹谣言,政府通过网络直播注胶蟹对比实验,及时发声,让谣言不攻自破。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