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牌农业1.0 > 区域品牌 > 正文

生鲜电商12年,海水与火焰:忘掉电商,重回生鲜

锄禾网 | 2017-12-01 | 248次阅读

这里是天堂之门。2017年,整个中国生鲜市场规模高达5万亿,在整个零售行业,仅次于汽车,万亿市场在望,而生鲜电商的整体渗透率只有2%,是电商领域最后一块尚待开垦的丰饶金矿。

这里是地狱之海。蜂拥者如同钱塘潮涌喧嚣而至,生还者如同浪里淘金寥寥无几,O2O、B2C、C2B,各种创新业态青黄交替,但短暂的风起云涌之后,亏损、裁员、收缩,甚至关门、破产才是行业的主流和常态。

以2005年全国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网成立为标志,生鲜电商冰火12年,多年积蓄,未见爆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海平面之上,冰山一角,是电商。海面之下,万千沟壑,是生鲜。而答案,潜伏在深海之中。

12年、五大模式:冰与火之歌

创业12年的易果集团,是观察中国生鲜电商发展史的最佳窗口。

2005年,B2B起家的中国第一批电商人张晔、金光磊等,携手创立了易果网——以高档进口水果为主,高管们开着奔驰深夜送货,这是一个针对高净值人群的小而美生意。

2008年北上京城开仓,开始全国化布局;2009年上线全品类,2011年销售额过亿,直到2012年,易果网都是盈利的,这7年,以易果为代表,被金光磊定义为生鲜电商的萌芽期。

接下来从2012年到2016年,则是生鲜电商的发展调整期,多种模式开始陆续登场。

2012年,垂直电商鹊起,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网陆续上线。

2013年,则是巨头入局之年,阿里投了易果网,易果与天猫超市启动合作。到了2016年,苏宁也成为了易果的战略投资方,借此两翼,易果在线上走出了易果网和易果app的狭隘边界,成为了第一家全渠道布局的生鲜电商。

在阿里之后,巨头们纷纷跟风入场。

2014年5月,亚马逊战略投资投资美味七七;2015年年初,京东领投天天果园。除了巨头临幸的少数幸运儿之外,一大批垂直电商也开始斩露头角。

这一阶段风起的生鲜电商,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巨头生鲜平台,以阿里为例。

自2013年投资易果开始,阿里生鲜电商形成了“天猫生鲜+喵鲜生+第三方B店和C店+盒马鲜生”的矩阵。

其中,自营模式的天猫生鲜,是其生鲜主战场,由易果独家运营。

原本就盈利的易果为何先后接受苏宁和阿里的战略投资,原因无他————阿里是线上流量巨头,而苏宁则聚拢了最为强势和完整的线下渠道。

金光磊认为,生鲜产业有三大要素,第一营销获客,第二,供应链,第三,物流配送。阿里和苏宁提供了低成本的大流量、大用户和强渠道,而后两种产业要素,则由易果拼补完整,双方优势互补。

如同“荡秋千”,阿里、苏宁借此完整了零售版图,而易果则借此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和物流配送能力。

第二,垂直B2C电商。

以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美味七七为例。本来生活靠储橙营销起步,长于打造ip化产品,但借此,不足以建立起竞争壁垒。

而天天果园曾是京东在生鲜领域布局的一枚棋子,随着后期京东打造了生鲜自营频道,又并购了一号店之后,天天果园重要性降低,开设线下门店又受挫后,经历了关店风波。开始走“小而美”模式。

曾获得亚马逊投资的美味七七,拿到投资后,凶猛扩展,全品类,狂布线下站点,2016年4月,美味七七倒闭,成了生鲜电商第一个重量级先烈。

第三,O2O模式,以dmall、爱鲜蜂为代表,起风于2014年,终局于2015、2016年。

彼时,华为出身的dmall创始人刘江峰自带光环,没有BP,没有LOgO已获得1亿美元天使投资。但风光的开局,却有个尴尬的收场,一年后,刘江峰等高官团队灰溜溜离场,dmall裁员过半,如今屈居于物美集团。

而主打生鲜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爱鲜蜂,亦曾获得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风投巨头的先后领投,但爱鲜蜂同样在2016年以裁员、收缩迎来终局。


//360自动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