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国:两年扶贫行,一生灌云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18
来源:

情注灌水云山

——江苏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队长杨金国工作纪事

  立秋已过,但苏北大地仍然还是热浪逼人。

  与杨金国相熟的很多人眼中,他就像是和这天气一样充满火热激情勇往直前的真汉子:2016年2月25日,以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处长身份,受命担任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队长、灌云县委副书记以来,他用“拼”自己的示范“逼”着“扶友”们一同耕耘在1538平方公里的灌水云山,挥洒汗水,收获希望。

  数字无言映真情。根据杨金国绘制的扶贫战图,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两年规划实施帮扶项目334个,其中2016年实施150个,完成126个。目前挂钩帮扶的2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有4255名低收入人口摘掉了贫困帽子、12个村通过省整村脱贫验收,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杨金国电访低收入农户

杨金国与队员讨论研究帮扶工作

  “两年扶贫行,一生灌云情”

  初见杨金国,正在和两名“扶友”谈话的粗壮大个子站了出来,脸色黝黑嗓门洪亮,如果不是别人介绍,记者很难将之和省交通运输厅处级干部的身份重叠在一起。在交流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他换个位置都要随手带着一个类似马桶垫的东西。记者很奇怪地询问“什么情况啊?”这个黑脸汉子却支支吾吾不愿讲。后来还是参加座谈的王松偷偷告诉记者他的“难言之隐”:“一个多月之前出去调研时候,因为雨天路滑把尾椎摔骨裂了,医生让最少静养三个月,结果他事情多,没回家休息一天。因为疼厉害没法长时间坐,他自己就弄个‘马桶垫’随身带着,尽量不让尾椎碰到椅面。”

  在杨金国的办公室里,省委驻灌帮扶工作队临时党委结构一览表异常醒目。“五个党支部就是我们扶贫的五大片区,支部书记也是片长。来到灌云以后,我和我的‘扶友’们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只要有一户没脱贫我们就不回城”,杨金国毫不遮掩自己的观点:“我本来就是苏北农村人,从基层一步步走到现在。组织上安排我到灌云扶贫,我就像是回到了自己家。来的时候我和‘扶友’们讲‘两年扶贫行,一生灌云情’,也许当时有人认为是唱高调,现在成了每个人的座右铭。”

  正是基于对同在苏北大地之上“家”的感情和责任,进驻灌云风尘未解,杨金国就带领“扶友”们立即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慰问。从开始到现在一以贯之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群众路线,杨金国踏遍全县经济薄弱村的田间地头,身影落在各个贫困户的庭院炕头,田埂上席地而坐,碗里的凉水端起就喝,成了村情民情清、致贫原因清、发展思路清和脸熟、路熟、田熟、人熟、账熟等“三清五熟”的进村“不问路”、到户“狗不咬”、群众“不生疏”的“黑脸式”扶贫干部,在村间地头农家里形成了贴近村情实际、贴合农民需求的帮扶思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杨金国坦言,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面对帮扶资金筹集困难的问题,他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争取后方单位、省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灌云帮扶工作尽可能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他的多方奔走呼号争取下,后方单位已实现到位帮扶资金8163万元,争取财政、税收地方留成、企业捐赠资金2020万元,招商引资和协调各类项目资金3.7亿元。杨金国不无玩笑地介绍:“刚开始很多朋友听说我到灌云扶贫,要来看我,我就直接告诉他们不用来了,把路费什么的省下来折成钱帮帮困难户吧。现在朋友圈里都知道我这个习惯,来的人多少都要留点钱下来,吓得没钱的朋友都不敢来灌云了。”

杨金国陪同领导在项目现场调研

杨金国在项目现场调研

  “只有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指着不远处的光伏电站,灌云县伊山镇新华村党总支书记赵占昌一脸喜悦:“有了这个电站,每年村集体可以固定拿到45万元的收入。现在我们正在用这个收入去办一个液化气站,每年收入保底也在10万元。”赵占昌介绍,新华村由以前三个村合并而成。“三个都是穷村,我是从外村调来当书记的,能把一班人拢住就已经烧高香了,发展经济的事根本就是有心无力。”“杨书记和刘书记来了以后总共帮我们设计了11个扶贫项目,不仅让贫困户有了收入来源,而且改变了全村人的精气神。”

  赵占昌口中的刘书记是和杨金国一同从省交通运输厅下来帮扶的刘俊生。作为省交通运输厅计划综合处副调研员的他,到灌云县扶贫点以后挂了个伊山镇党委副书记的职务。耳濡目染杨金国的激情付出,刘俊生一家不落地访遍了新华村所有贫困户,对杨金国“只有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的扶贫理念非常认同。实际上,如何帮助贫困户贫困村新上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始终是杨金国关心关注的头等大事,而光伏扶贫则是他倾注了极大精力的一个创新抓手。包括伊山镇新华村432千瓦光伏电站在内,龙苴镇华彩纺织屋顶250千瓦、侍庄街道常荡村11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先后建成并网发电,由此新华村集体收入增加45万元以上,嵇岭村、杨范村、常荡村增加集体收入14万元以上;总投资1亿元10兆瓦光伏项目于今年4月建成并网发电,企业将连续20年向县扶贫办每年交纳60万元用于低收入农户扶贫;投资3300万元的4.4兆瓦2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村级平单轴跟踪式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今年6月30日建成并网发电,扣除还贷和相应税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后,每村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投资1500万元的全县500户低收入户2兆瓦斜单轴跟踪式太阳能光伏电站,8月底前将全部建成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灌云资源禀赋,杨金国下大力气以实施总投资100亿元1GW“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创建为龙头,推动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等各类产业项目加快进村入户,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迈进。“这个项目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扶贫的职责范围,是在为县域经济发展蓄力,顺利建成后将推动灌云县成为全省领先的光伏特色产业基地。”

  在此之外,随着村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万吨标准粮库及粮食烘干、藕虾套养、土地股份合作社、标准化厂房、日光温室大棚、草绳编织等各类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提高农户收入的产业项目快速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和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有了可信赖的源头活水,驻点帮扶的24个省定薄弱村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了60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或超过了18万元,一年多时间实现初步脱贫转化。

杨金国参加爱洒金秋交通巾帼志愿服务在行动活动

  “精准施策戳靶心,上下合力挖穷根”

  来到灌云之后,杨金国重拾读书时代写日记的做法,坚持写自己的扶贫日志:“没办法,每天处理的事情太多,漏一件可能就影响一家贫困户的生活。”翻看杨金国的扶贫日志,“因路而贫、因‘愚’而贫、因病返贫是灌云农村低收入人口群体比较大的一个突出原因。要想办法调动各方面力量,真正做到精准施策戳靶心、上下合力挖穷根”。

  要想富先铺路,面对灌云的实际情况,杨金国充分发挥“交通人”的优势,协调省交通运输厅为灌云编制了《灌云县“十三五”交通帮扶实施方案》(苏交计〔2017〕79号),确定实施项目51.5亿元,备选项目16.3亿元,两年为灌云争取和新建了农路298公里,并争取了将省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工程试点项目放在灌云。

  杨金国更明白“用教育阻断贫困传递,以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的道理,积极发动和组织省级机关及后方单位的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学生210多名,捐助学习用品90多万元,并争取无锡地铁集团两年的订单式培养指标72个,促成省交通技师学院和灌云中专开展“3+2”联合办学、江苏汽车技师学院和县教育局签订了贫困学生帮扶教育框架协议,对灌云籍贫困生实施扶贫助学;省高科技投资集团专门提供资金30万,对今年考上大学的100名贫困学生予以资助;先后联系了南京中医大、省中医院、南医大二附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在灌云开展常态化的义诊活动;协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展“暖心工程·健康扶贫公益行”活动,为医疗机构捐赠医疗设备1000余万元。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走过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田间禾谷从此开始迎来了成熟。这样一个连日子里都写满了喜悦的季节,杨金国却丝毫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刚刚又跑了一趟省相关部门的他,用还在重感冒中的浓重鼻音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想法,是能在我手里办完1GW‘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的所有审批手续,为第二故乡留个长期受益的项目。”“还有就是盯好工作队正在做的那些项目,确保上一个成一个发挥效益一个,尽可能地不留遗憾多留点赞吧。”

  作为“班长”的灌云县委书记左军,和杨金国的交往可谓密切。同是外乡人、同为改变灌水云山抛洒激情的经历,让他对杨金国的付出感同身受:“以金国同志为队长的省委驻灌帮扶工作队,把灌云事作为自己家里的事,把灌云的百姓作为自己家里的人,倾注真情,实心实意地帮助灌云发展、帮助灌云乡亲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成效不仅仅在扶贫上,更重要的是帮扶工作队那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关爱群众的真情,不仅对我们灌云的干部、灌云的人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更形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