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凋敝,乡村如何更好地“活着”?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4-03
来源:

  张凤云

  与直指农村社会问题的“返乡体”不同,如今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柔软记忆的那抹淡淡的“乡愁”,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缅怀过去的乡村的:秋天田野里的高粱、红薯;春天一起摘的槐花、榆钱;以及夏天的晚上,村民们搬着板凳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乘凉,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轻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桥下的流水汩汩地流着,声音如银子般清亮……而所有的这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对于现实农村的种种失意或者说期许。

  这些年来,我们的乡村所经历的变迁实在是太剧烈了。人们看到了乡土中国正被城镇化的浪潮所冲刷,一切资源似乎都被开矿似地挖起运走了。给农村留下的是星散的人口、荒芜的土地,和日渐凋零的老一辈们。乡村的衰败和不可持续,最明显的莫过于一些村庄的“空心化”。在人们的记忆中原本人丁兴旺、充满生机的乡村,如今万籁俱寂,晚上连狗都不叫一声。

  然而观察乡村,还是要有整体视野的。这一点,今年两会期间陈锡文也用“农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有一些农村,比大家想象的要好得多。”做了回应。笔者也亲眼见到一些村庄人口大量外流,成了空心村,自此失去了活力。而有的村庄不但原本出走的人纷纷返乡,还吸引着外面的人口不断涌入。事实上,人口的只出不进只是乡村凋敝的一个最明显的信号而已。那么,为什么有的乡村“空心”了?有的却过得风生水起?换个角度说,如果乡村要想有所希望,需要什么样的要素和条件来支撑呢?笔者认为,核心要素在于环境和产业。

  几乎每个人都本能地向往一个风景宜人的居住环境。而村庄,原本就是先辈们选择了当时最好的环境扎下根来聚居而成的。如今走在乡间,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很多村庄选址讲究,或者背山面水,或者逐河而居,土地肥沃,环境宜人,足以使一方乡民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

  相较于城市,乡村在自然环境上本就有着天然的优势。无论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还是“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都是城市人向往的。而这些年来之所以人们的乡愁愈渐浓烈,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记忆中的儿时还能在清澈的小河里捕鱼摸虾,如今很多村庄的河塘已被填埋或者干脆变成垃圾坑了。加上急功近利的行为,村里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不但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炎炎夏日也再没有机会躺在树下的青石板上乘凉了。加上工业消费品的进入,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使得一些乡村更加不宜居住。

  如果自然环境并不理想,产业的发育则是人们留在乡村的最后支撑。

  笔者老家的一个集镇便处于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下,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自然资源,而且远离市区,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明显被一些郊区镇街甩在了后面。

  即便如此,周边村庄的人们依然还在那个结构里生活,原因就在于当地的劳保制造业相当完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聚集在了工厂里,一个普通的制鞋工一年也能拿到三四万元的工资。慢慢的,小饭馆、熟食店等服务业也都兴盛起来。对于这个乡镇的农村来说,劳保这一产业的存在,就是大家还能在那个地方聚集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市场经济的无孔不入,如今的农村再也不可能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运行。应该说,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中的位置,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是乡村“活着”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就拿位于鲁东南的诸城来说,这里的一种烧烤甚为有名。制作工艺大体上是将腌制好的猪头放入加了调味料的锅中煮熟,捞出放凉后架在干锅里的箅子上,锅底放红糖,小火慢烤,将肉熏至酱红色或焦黄为止。

  就是这样一种源于民间的地方小吃,却被这里的人们打造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从畜禽的养殖,到屠宰,到精深加工……依托于此,村庄便有了对接市场的接口,村民们要么养殖,要么务工,要么运输,在家门口过上了体面的生活,村庄的生气和活力犹在。

  较早开始城乡统筹的成都近年来则是在“田园城市”上下功夫。如果把整个乡村看成一个大棋盘,那么网格处就是农田,棋子就是一个个小村落。不仅下了力气保护环境,很多村庄还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与市场去对接。这个村是搞养殖的,那个村是做农家乐的……留有自己的文化和味道,实质却都是围绕着市场需求,遵循着产业规律,找准区域经济中自身的特点去实现产业配置。

  缅怀过去并不能阻止乡村的凋敝。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即城镇化进程中,必然有村庄是要消亡的。而有些村庄本可以远离凋敝却凋敝了,实在是因为新的治理机制没有跟上的缘故。因为,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环境的改善,都已不是单纯的“管理”所能解决的问题了。乡村社会发展到如今阶段,显然需要一个全新的治理架构,包括村镇如何布局、生态如何改善、公共服务如何配置,以及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的建设等等,都应纳入考虑才是。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2-2013,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