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深度解读 > 正文
关注春耕备耕:职业农民的“朋友圈”
锄禾网|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 2018-03-26 | 次阅读
新华社记者刘书云、张斌
剪裁合身的红色外套,恰到好处的精致妆容,如果杨育英不做自我介绍,没有人会将她和农民这一身份联系在一起。
“这是刚引进的新品种黑玛瑙葡萄”“这是长了6年的老树”“这棵葡萄能接100来穗”。被评为“陕西十佳职业农民”的杨育英熟识自家大棚里每一株树,而且底气十足:“我园子都是无公害产品,而且从不降价,也不愁卖。”
现年45岁的杨育英早前并不从事农业。她19岁开始到北京打工,先是做推销员,后来专门从事设施农业设备的生产。看到设施农业前景广阔,她2008年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到陕西渭南老家,搞起了葡萄种植。
建大棚、配设施、引苗木,很快她就建起了渭南裕美现代农业设施示范园,并先后引进了36个葡萄品种。让周边很多人不解的是,无论葡萄市场价格波澜几何,杨育英总能卖出高价,一种名为“妮娜女皇”的葡萄一斤甚至卖到80元。
问起成功的秘诀,她坦言得益于她的“朋友圈”。她在展示手机微信时,记者注意到,在一个名为“葡萄物语”的500人大群里,有种植户提问,群里立刻就有人回复。“这是我们同行的交流平台,谁有啥新品种、新情况都会发进来,大家一起讨论,这种群我加了好几个。”杨育英说,一方面她从同行了解种植趋势,另一方面还从陕西、山东、广东等地的客商处了解葡萄销售情况,“认识的同行多,客商多,就能提前预判市场行情。”
同为葡萄种植大户,在陕西杨凌示范区职业农民李海平的“朋友圈”里,大学教授和专家占了很大一部分。
因为毗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农业科教单位,只要有疑问,李海平要么跑到教授办公室,要么拉着教授到田里来。“咱有这天然优势,而且专家也都热心,一见面就跟朋友一样。”李海平说。
不仅是国内专家,去年10月,李海平还和杨凌当地的职业农民去美国见专家、学经验。“美国一个叫PG的农场,面积有6万多亩,平时农场的运营管理人员一共就20多人,自动化水平很高,而且还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云平台对农场的生产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精细化程度让人既开眼界又心生羡慕,这都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他说。
在西安鄠邑区,种植葡萄多年的职业农民张党会因为“朋友圈”中一个人的加入,正开始重新带领当地农户改变延续数年的种植方式。
“以前施肥不当,导致葡萄口感和销售都受到影响,现在我们鄠邑区已经有2000亩葡萄开始尝试施用生物肥料,就等着采收高品质的果子卖个好价咧。”50岁的张党会说。
张党会新认识的朋友叫李伟,是康坦生物科技集团公司总裁。去年9月,张党会从侄女那里得知,康坦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销售的生物肥料效果不错,产出的果品口感和品质在国内很多地方受到欢迎,他开始辗转联系到公司负责人。
康坦生物科技集团公司总裁李伟回忆说,张党会是他在陕西接触的第一个职业农民,理念很超前,还朴实肯干,双方很快就成为朋友,随后我们在鄠邑区建成了生物肥料工作站。通过工作站统一召集农民施肥种植,并由康坦生物科技集团公司派人进行技术指导,果品成熟后还要统一回购销售。
“现在农民思维活,爱尝试,这种生物肥料农民接受度越来越高,很多人都说,不改变不行了。”张党会说。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热文榜单
山东:垃圾处理,村里城里一个样
人民日报:要打贸易战,中国奉陪到
中国反击美国贸易挑衅,为何选择
中美贸易战爆发,美国农业将是第
宅基地改革,撬动乡村振兴又一支
春耕用上高科技,农民摆脱“一
“新农人”带来不一样的春耕
聚焦高质量发展:产业旺,乡村振
中医农业将快速推向全国
从华容芥菜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从华容芥菜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精准脱贫攻坚走中国特色减贫之
按斤称到论粒卖,种子销售变化背
支农项目支离破碎,如何攥成拳头
农业对外合作——扬帆国际市场
农业对外合作——扬帆国际市场
图解:开春了,农民种啥才稳妥?
这些村庄缘何蝶变?听代表揭秘
韩长赋:农业是最有干头、最有说
如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