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40年巨变 成就昆明“新农人”回归田园梦

锄禾网|来源: | 2018-10-13 | 次阅读

小伙李雪峰放弃“铁饭碗”,上山种植水果、蔬菜;姑娘赵翠红辞去高管职位,去村里建起玫瑰生态园……改革开放40年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返乡创业,逐梦田园间。近年来,在昆明农村也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带着梦想、激情回归田园,又利用所学知识闯出一条和父辈不同的农业之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型职业农民,又称“新农人”。

“新农人”返乡创业

让科技播撒田间地头

40年前,为了温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摁下“包产到户”契约的红手印,拉开我国农村改革大幕。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而土地改革无疑就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赖以生存的农村进城务工。几年前,曾有人担心“人都走了,地谁来种?”这个问题现在有了答案:随着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人们在农村看到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9月份,在昆明,一群年轻农民正忙碌在大棚、稻田、果园间。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外出求学、打工、创业多年又回到农村的“新农人”。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年轻的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宝贵的土地回乡务农,播下希望的金种子。

在宜良北古城镇周家营小组,100亩的生态玫瑰园迎来一批又一批亲子游客,参观玫瑰园,手工制作玫瑰鲜花饼,再吃一顿玫瑰主题餐,成为昆明许多家庭周末休闲的新选择。

2007年,在柏联酒店担任高管的赵翠红毅然辞去工作,来到宜良创业。她从村里流转100亩土地后,开始栽种食用玫瑰。伴着花香,制作手工鲜花饼、玫瑰糖、玫瑰花茶等食用玫瑰衍生品,成了赵翠红的日常工作。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与泥土为伴,赵翠红觉得自己做了正确选择。“现在的农村和过去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村越来越有吸引力。我们不仅能从农业种植中尝到甜头,而且越来越有奔头。”

年轻人回归田园

让农业更有奔头

去年1月,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让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涌现。

在宜良县耿家营乡,李雪峰辞去“铁饭碗”,上山开荒创业。在农科院帮助下,他在荒山上引种了多种具备现代科技含金量的水果,不仅将自己的雪峰生态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拥有1000亩林地面积的“花果山”,同时带动周边200余户种植户,传播农业科学技术,一同脱贫致富。

回望做农民这些年,李雪峰说:“农村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我会努力当好新型职业农民,用自己的农业知识造福更多人。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

培育更多“新农人”

让农村充满希望

李雪峰的希望正在昆明渐渐变为现实:西山区团结街道80后养蜂户王春高本在团结街道开货车,看到农村燃起养蜂业新希望。2016年,经过15天系统培训与参观学习后,他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证书。通过科学养蜂,他的蜂蜜卖到200多元/公斤,还供不应求。今年3月,他又参加了2018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希望通过专家的科学技术指导,让产量和技术再上台阶。在进行一段时间培训后,他将带着一身“武功”走进田间地头,将科学养蜂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像王春高这样的年轻“新农人”并不是个例。根据《“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国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培养1万名以上现代青年农场主,将以中等教育及以上学历,年龄在18岁至45周岁之间的返乡下乡创业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农村务农青年为对象,对他们开展为期3年的培养。加强对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提高其创业兴业能力。截至目前,我国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超1400万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根据昆明市委、市政府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的工作目标将实现,届时将会有更多年轻种子被播撒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任翊翔)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