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种养结合 > 正文

农业农村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生态效益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

锄禾网|来源: | 2019-02-18 | 次阅读

光明网北京2月15日电(记者 李政葳)如何看待水产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总的来看,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是一个简单划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养殖水域污染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严重污染只是个别地方才会出现。

农业农村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生态效益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

  国新办举行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意见》发布会(图片来源于国新网)

  于康震介绍,水产养殖从养殖对象上大致可分为鱼、虾、蟹、贝、藻这几大类。从养殖方式上有两类,一是投饵型,二是不投饵型,并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会对环境有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不会造成污染。相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水生态环境还有净化修复的作用。”于康震说。

  于康震说,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排放量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来计算,占农业排放量的4%。水产养殖污染物大多为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是造成水域环境的富营养化,对水体影响总体不是很大。

  另外,于康震还表示,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是不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其中,贝藻类占海水养殖总量的83%,滤食性的鲢鳙鱼类占淡水养殖总量的25%,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

  “很多水生态环境富营养化的地方在治理的时候,其中一个选择就是投放鲢鳙鱼进行治理。”于康震说,国际上利用湖泊中的鱼类控制和改善水质的案例很多,在我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中,都通过投放鲢鳙鱼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据测算,201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以消除水体中的氮大约37万吨、磷14万吨。

  中国工程院一项咨询研究项目结果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固碳”作用。“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的贝类可以移出的碳更多,达到近90万吨。仅仅贝、藻养殖这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巨大的,打一个比喻,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于康震说。

  本次发布会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情况。于康震表示,《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