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深度解读 > 正文

【中医药国际化路线】之一:中医整体观医学模式——人类健康发展主轴线

锄禾网|来源: | 2019-08-28 | 次阅读

文明的输出从来都是高维度的先进文明向低维度的落后文明输出的,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独特医疗资源和中国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输出部分,其国际化路线势必会引起各国的政界、商界、文化界等多方的严重关切!目前整体践行中医药国际化的社会基础缺失,行业标准掌握在以机械论为思想支撑的科技医学阶层手里!因此中医药国际化路线不能好大求全,应从小处着眼、练好内功、平台先行文化输出,不过多引起方关切为要!

 

一、科技观医学模式无法突破的瓶颈——整体健康

 

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巫神、宗教、哲学、科学四个阶段,随着现代量子理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自然科学的出现,将推动人类的文明体系步入下一个新的轮回!

 

现代医学,一直被公认为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西方的自然科学史,其实就是一个西方巫宗哲三大文化复兴史——翻开现代科技医学的400年发展史,不难看到它也如同整个西方自然科学和文艺复兴一样,经历了依赖实验、排斥哲学、抵制宗教、拒绝人文影响、坚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漫长道路!支撑其发展思想体系的,依然是西方现代科学中培根、迪卡尔、牛顿时代开始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强调化整为零、化繁就简、化大为小,以物质分析法为基础,通过观察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一路走到今天,已经能够把人体解刨到分子,利用细胞克隆进行器官移植、基因编辑、遗传操纵、克隆人体等,但基本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依然未变,依然未能解决疾病本身会随着物种间、空间、时间而不断变幻的困境,无常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医学遭遇了传统科学思维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全球性物种的疾病谱、死因谱、病毒谱的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生态稳定、社会结构的因素不断变幻,人类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器官病变逐步转换为非传染病、心理疾病,尽管现代科技医学为了制服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癌症等费劲了资源,但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尤其心脏病患者仍重复着住院—出院—再住院—死亡的循环,其原因何在?机械论科技医学模式仍然无法回答!其次,尽管现代科学为医疗界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检测设备,而临床误诊率仍居高不下,其中由于主管臆断、迷信仪器、思路狭隘、教条主义等方法问题导致的误诊又占到了36%;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案例是,还有30%以上隐形疾病现代医疗设备无法检测出来,且还有35%以上西医束手无策但用中医方法能够治愈的临床案例,科技医学无法解释其机理!第三,也是最为致命的,自从拉美特利把人看成机器以来,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质化,将人看成了肉体物质、CT图像、基因排序,对人的疾病治疗,看成了对人壮物体进行拆卸、组装、维修而已,在人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意识生命体面前,还原论、机械论、物质论的科技医学模式除了提供给社会高昂的治疗费用等负担以外,对于人类的生命图景和健康维护无能为力!

 

于是,以机械论思想支撑点的科技医学陷入一种迷茫:它想要认识人,却发现人和时空宇宙一样是一个永远停不下来脚步的迷;它要解除人类疾病的痛苦,却发现自己永远追不上新生疾病的迭代脚步;它要给人类带来幸福,又发现自己的介入却使人产生了更多的不幸,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它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医学的困惑使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开始突破科技医学的框架寻找新的生物医学模式。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曾经影响和指导过现代科技医学发展100余年的"特异性病因说"提出质疑,认为正是在这一曾创造过医学辉煌过去的理论束缚下,人们面对心脑血管肿瘤癌症等现代疾病,才不知从何处下手。因为它忽视了环境的、社会的、心理的诸多方面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可能全面、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疾病。

 

中美人群前十位死亡的四个主要因素比例(%)

国家

生活方式和行为

人类生物学因素

环境因素

保健服务制度

中国(1981-1982)

37.73

31.43

20.04

10.8

美国(1977)

48.9

23.2

17.6

10.3

 

注: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和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生物因素一样,同是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危险所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教授G·L·恩格尔指出:"当代占统治地位的科技医学模型,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理学变量来解释,在它的框架内没有心理、社会因素留下余地,因而是不完全的,需要修正和补充"。于是上世纪70年代末,G·L·恩格尔教授终于提出了新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取代旧的机械论思想支撑的科技医学模式。

 

我们来看看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诞生,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自然的产物——它的指导思想即是东方传统的医易文化整体观的精髓——人体健康观、时序健康观、空域健康观,对应的也是现代科学体系新兴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现代工程科学理论分支,尤其是以医易文化的系统论思想为其理论根基。

 

生理(身体—人)--心理(思想—天)--社会(环境—地)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体,人的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乃至生态环境等,共同当作一个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有组织的大的动态整体系统和空间来看待。

其中每一个层次又都是一个有组织的相对恒定的子系统,并具有该组织层次特有的质和量的关系,要求独特的研究和解释标准。同时,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又共同构成了一种具有稳定的时空构型的连续自然系统,并在不同层次的组织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流和信息流通过的边界。因此,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管是细胞,还是人与生态、乃至宇宙,都不能不受其环境的影响——不描述更大的系统(环境)的特征,就不可能完全描述作为动态系统的细胞或人的特征。

总的来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完整地继承了中医系统论的思想,它不仅注意到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时也注意到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理、意识方面和社会行为方面。认为人类疾病的发生,有肉体生理、精神心理、社会伦理、生态机理诸多方面因素,只有在人类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整体平衡与和谐动态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

 

另外,新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已回归传统中医理论模式,而不是自然科学的线性因果式。疾病,过去一直是指身体的某一部分、过程、系统在功能和/或结构上的反常这一纯生物学概念;而健康,则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新的医学模式中,健康则指的是:"人不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要有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圆满适宜的状态。"也即是中医文化里的“天人合一”的状态,达不到这一状态,即可称之为疾病或亚健康状态。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过去一直存有偏见的传统中医整体论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认识到了现代科技医学仅仅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与早已形成系统理论和哲学体系的中医文化并不能相提并论!中医的整体观理论不仅包含原有的生物医学内容,更传承延续了东方古老哲学、心理、文化、伦理、社会、乃至宗教、生态科学的丰富内容。文艺是文化的分支、文化是文明的分支——借助西方文艺复兴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分支之一的现代科技医学,更只是分支之中的分支!而中医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融合了东方医易文化里的象、数、义、理等多学科在内自然时空观念、哲学体系、方法理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集多门知识、技术、文化于一身的综合的文明体系,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免除疾病、和谐相处、永葆生态。

 

本世纪初,随着国际医学界对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化,又有诸多医学家提出了一些更为全面的医学整体框架,如"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多元医学模式"、"大小宇宙相适应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等。其总的倾向是更加强调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在医学中的地位,在本质上还是大量地引入东方传统医易文化和医学的观念和方法,使医学的人本色彩、时空和谐色彩、整体综合色彩更加浓厚。例如"大生态医学模式"将中国传统医学观念作为医学发展的未来导向,并将现代的生态科学归纳于医学框架中,提出了自己对医学的认识。但总的来说,以上这些提法,并未超出中国传统医易文化的整体观医学模式的范畴。

 

事实上,早在19世纪4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就已经明确的提出:"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但直到今天,这一前瞻性论断依然无法得到西方科技医学界的全面认可。

 

二、整体观医学模式当前面临的挑战——系统化模型

 

可以说,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方传统整体观医学模式的西方传播模式的诞生。也代表了西方世界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但由之而引发的所谓“第三次医学革命”面前并非一片坦途。

 

代表未来人类健康发展主轴线的整体观中医模式,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缺乏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推广体系,尤其在生理、心理、伦理三个方向上与国际接轨,都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首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以中医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构成了新的医学体系,但其中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基本层次的哲学根据与生存基础各不相同,落地西方的话仍缺乏一个有机而统一的文明体系。在生物层次上,唯物论的科学观是其研究依据,机械的、还原的研究方法依然是主导方法;在心理层面上,强调意识主动性的心理本位的宗教神学观依然是西方主流指导思想;而在社会层面上,经验论、实用论的哲学观又成为研究的准则。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说,东方医易文明在医学分支上要渗透西方,很难取得突破,因为导入的前提是需要在对接西方科学、哲学、神学的整体上形成一致性,整体观医学模式虽然有传统的东方的医易文明做理论上的指导,但更多的还是医学分支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成果支撑和医疗实践经验结果的总结,否则贸然出击、其理论上的粗糙与实操上的笼统显而易见。会被人无端耻笑:生物、心理、社会三者在只看重数据的西方科学世界里这种模式中只是被人认为只是简单地捆绑在一起而已。

 

其次,旧医学模式中遗留下来的心身二元问题,尤其是意识的本质这一问题,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依然存在,并成为无法达到内在完整之关键所在。整体观医学模式的优点只是在于它能将心理、意识当作与生物因素同样重要的健康因素,不象科技医学遗漏、忽视甚至回避这一关键问题,但它同样没有能力揭示心理、意识的产生、本质以及心身二者的关系。事实上,仅靠东方哲学、心学、医学目前的文明程度能否真正解决西方的这些问题,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三,主要由于整体观医学模式自身统一性的缺乏,在东方本身就没有广泛的社会基层——文明的输出从来都是高维度的先进文明向低维度的落后文明输出的,目前整体践行传统中医理论的社会基础缺失,致使整体观模式在医疗实践中无法得到广泛且具有深度的应用。当今的生物医学、心身医学及社会医学的工作者大多还是停留在原来固有的思维框架内进行活动,其诊断、治疗并无根本改观。新模式则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和提倡上,在实践中并未产生极大的影响。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练好内功、先做好自己,在这三个领域提高自己的维度,先有升维导入、才有可能降维输出。

正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时需要新的实践和理论的血液输入一样,它的发展和完善同样需要更新的营养来补充。为此,我们要发展整体观医学模式,更需要把目光投向恰可与东方文明互补的西方哲学与心学、而不唯科学,才能寻找启示,以弥补东方医易文明西渡他方时之文化传承之不足。

 

三、整体观医学模式国际化战略路线——产业标准化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独特医疗资源和中国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化路线势必会引起各国的政界、商界、文化界等多方的严重关切!因此中医药的国际化不能好大求全,这样会引起不必要的多方反弹——要小处着眼、练好内功、平台先行!

 

首先,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小” 和“大”的关系,以小博大才是最佳策略。以江西省拟建道地药材溯源交易平台为例,要小机构大建构、小智库大政策、小外贸大外交、小康养大文旅、小研培大教育、小科创大科技、小资本大金融等等,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见微着著方为韬光养晦,才能不失根本!

 

其次,要抓住优势病种、优秀疗法、优品药材等关键点,进行深度挖掘与研究,做出特色。优势病种例如加强抗癌抗衰老,优势疗法例如加强五运六气治未病应用,优势药材如运用中医农业技术推动道地药材种植等等!

 

第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传播优先,文教本身相较于医和药本身的输出,于情于理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国际上来接受。应重视借助中医成语、中医历史典故、中医各种疗法、中医与农牧业、中医与生态保护、药食同源功能食品等宣传普及中医。提升国际友人对中医文化的认识、认同、认定,宣传传递中医及中国文化。

 

第四,练好基本功,推动一些处方药进入医保序列!好的药方我们自己都不用、如何说服国际友人信服中医药?在日本进入医保目录的148首汉方颗粒剂品种中有124首是中国处方,其中71首是张仲景的处方。而从销量来看,销售总额位居前18位的汉方品种中有12首是张仲景的处方,这都是我们推动中医院国际化所认真学习的地方!

 

第五,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健全项目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争取纳入“一带一路”等规划配套政策重点支持,将中医药产业资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医疗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要的农林牧渔生态资源等多领域同步发展!

 

第六,各地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中药材溯源等质量监管,规范中药材市场交易秩序,从基因建库、种苗繁育、种养管理、生产加工、商贸物流、消费数据等多环节介入标准规范,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有质量和药效保障的中药材。

 

第七,利用5G、物联网等数字经济红利,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等新经济产业模式与传统中医药生产关系的融合,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第八,加强国际交流与深度合作,在中成药与芯片创新研发、药食同源与功能食品开发、中医与农牧业产业应用、中医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医与易文化研学教培多领域建立国际交流中心,实现以点带面、我主人随!

 

综合以上,中医药国际化路线应从小处着眼、练好内功、文化先行,不引起多方关切为要!作为道地药材大省,江西省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路线,不可避免的会融入到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路线中来,因此未雨绸缪,做出审时度势的思考非常必要!

 

 

锄禾网推荐观点】:任何事务都有其自身诞生、发展、成熟、衰落的阶段,也有其不足和局限,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突破其每个发展阶段的瓶颈,进入下一轮的高速发展,第三次医学革命也不例外,本文是结合东方古老的儒释道等易家文化来看待医学的一个有益的探索,望大家不要局限于医学科学与宗教信仰,唯祈医学与宗教学、心灵学能有更良性的融合式发展,更好的造福更多的人类!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