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图说三农 > 正文

从衰落到复兴: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为何会形成?

锄禾网|来源: | 2019-11-02 | 次阅读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王朝更是如此。纵观历史长河中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起落,都离不开粮食的生产能力,民生富足则国泰民安,民不聊生则揭竿而起。

所以说,古代王朝,无论年代远近,无论亚洲还是欧洲,无论帝制还是封建,民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统治阶层首要解决的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当时最为鼎盛的王朝,其主要原因就在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与之配套的粮食生产能力。

按照我们的传统认知,古代中国一直作为农耕文明流传于世,粮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古代西欧则处于游牧文明,他们一直依托自然界的丰厚赐予,过着逐草而生的田园生活。但是,历史总是会不经意的打一下传统认知的脸,比如西欧,在罗马帝国时期也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人民生活富足美好,甚至普通公民都狂热的爱上了角斗这个血腥的项目。

但是这一切随着日耳曼民族入侵和定居罗马,导致帝国灭亡,西欧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开始,其农业发展一落千丈,罗马农耕技术几乎全被抛弃,西欧在中世纪初期几乎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在中世纪中后期,才有逐步建立起农耕制度,西欧农业的发展进入到了复兴阶段。那么,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衰落到复兴: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为何会形成?


一、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的衰落与复兴

按照欧洲史学界的定义,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起,至公元1500年这一千年的时期。中世纪初期,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蛮族大量定居罗马帝国,同时在外部疯狂入侵罗马帝国,从而引发了帝国崩溃,导致欧洲文化几乎完全毁灭,欧洲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欧洲黑暗史。

在这段时期,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成为胜利者的日耳曼民族还没有能力继承和发扬罗马庄园的先进农业技术,同时,由于战乱导致的西欧人口大幅度降低,西欧的农业耕作模式以粗放式的管理为主。

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法兰克等西欧各族开始吸收借鉴罗马帝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并结合不同的地域特点形成了多种方式并存的农业耕作制度,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圃制。但是,总体来看,在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中间除了没有继承和发展罗马帝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外,还和西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

从衰落到复兴: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为何会形成?


二、西欧中世纪农业耕作制的类型和特点

一个地区的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二是当地的自然环境。

先讨论一下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环境。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欧洲进入了封建制,此时的西欧融合了日耳曼、基督教和罗马等制度形式,建立起以皇帝、国王、公爵等未最高领主、其他大贵族通过宣誓效忠的方式换取封地的“采邑”制度,这些附庸又可以拥有从属于自己的附庸,并且拥有自己封地的行政权和管理权,从而形成了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体系。

再来讨论一下西欧的自然环境。众所周知,西欧地形复杂多样,气候也同样如此。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南北地区多为山地,整体气候环境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均匀,温和多雨,结合中世纪封建制度的领地分布,形成了在西欧中部以三圃制为主的农业耕作模式,在西欧南北部以二圃制为主的农业耕作模式,辅助以畜牧业、狩猎和渔猎等多种农业方式,管理制度上继承了日耳曼民族的粗放式管理为主的多种农业混合的耕作模式

从衰落到复兴: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为何会形成?


但是,简单以地形和气候划分三圃制、二圃制,在中世纪的西欧又不是绝对正确的。首先简述二圃制和三圃制的区别,二圃制是指在土地上耕作一年后,为了保持土地的肥力,再休耕一年的耕作方式,在休耕的这一年里,通过在土地上放牧各种牲畜等方式获得收益

三圃制则是将土地划分为三块,一块用作耕作冬季农作物,一块用于耕作春季农作物,另一块则用于休耕,三块土地通过每年轮流交替耕作的方式保持土地肥力。按照西欧地形和气候来讲,地中海地区春季降水较少,农作物难以生长,所以采取以耕作冬季作物和休耕为主的二圃制,西欧北部地区因冬季寒冷,农作物难以生长,所以采取以耕作春季作物和休耕为主的二圃制,剩余的广大西欧地区则以三圃制为主。

但是中世纪的西欧,受战乱影像,人口数量很低,采邑制度又导致了少量的人口集中居住,从而造成大量的无人区,得益于西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中世纪西欧存在大量的天然林区,在林区深处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少躲避战乱的人,他们则始终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

从衰落到复兴: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为何会形成?


二圃制和三圃制的建立,对于西欧的农业耕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休耕的时候,通过在休耕的土地上放牧,使得土地在获得休息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牲畜的粪便等肥料,及时获得了肥力,保证了第二年各类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虽然相对于当时的中国采取的连续耕作、深耕细种、施肥增效的模式来说,还有些落实,但是对于当时以日耳曼民族原始粗犷的刀耕火种模式来说,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虽然中世纪的西欧在农业耕作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他在农业管理上却一直保持着粗放型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没有很好的继承罗马帝国的先进模式,前文讲过受限于自身的经历,成为统治者的日耳曼民族无法继承西罗马帝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无法继承的还有西罗马帝国先进的农业管理方式。导致采取“采邑”分封后,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上自行采取了多种管理方式,没有统一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供参考借鉴。

从衰落到复兴: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为何会形成?


第二就是受限于当时西欧的人口规模。经历了连续的战乱后,中世纪西欧可谓地广人稀,“采邑”制度下,各领主为了保正自身安全和人口规模,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集中居住管理的方式,开发的土地之外则是森林野兽遍布,活动范围有限。人口规模逐步恢复的过程中,又经历了至今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大规模爆发,人口数量规模在中世纪的西欧一直没有得到大幅度增长。

三、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形成的原因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在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采取以二圃制、三圃制为主,其管理模式上则以粗放型管理模式为主。形成这样的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首先是中世纪西欧农业历史发展时间短。西罗马帝国灭亡,代表着西欧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消亡,而成为胜利者的日耳曼民族,则是刚刚脱离游牧为主、逐草而生的原始生活,尚未进入定居农业的模式,其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发展的程度也比较低,从而导致西欧农业耕作在中世纪一直处于较低的房展水平和粗放的管理模式

从衰落到复兴: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为何会形成?


其次是西欧特有的地形、气候特点。西欧得天独厚的平原和丰富的降水,使得土地产出较大,仅仅休耕一年的时间,就能够使土地恢复肥力,保障第二年的作物生长,同时人口密度小,土地产出可以轻松满足人民所需,使得统治阶层和底层农户没有追求更高技术的需求和欲望。

四、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世纪,西欧的农业发展长期处于二圃制和三圃制等生产模式之下,其管理方式则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相比于同时期的中国,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度发展程度较低,较为落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十三世纪。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