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绿色融投 > 特色小镇 > 正文

老祠堂焕新颜助力乡风文明

锄禾网|来源: | 2019-03-20 | 次阅读

  宗祠文化历史悠久,祠堂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商议宗族要事,同时也作为同宗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的场所。祠堂承载封建时期着尊祖敬宗的功能,作为宗族的象征,在一定历史时期,祠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社会的不断变迁,人们宗族观念逐渐淡化,大批乡民进城务工长期生活于城市或者已经在城市安家,祠堂这一特殊的建筑逐渐空置甚至荒废,年久失修,早已不复当年模样。如何使祭祖场所变为传承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为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场所?如何让传统宗祠散发出新的魅力?如何使为使古祠堂在文化建设中保留原有的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在广袤的乡村,很多地方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黎川杨氏宗祠:移风易俗新阵地


  乡政府为响应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的要求,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文明对樟溪乡中洲村杨氏宗祠进行改建,购置了桌椅、书籍等文化活动用品,同时将桃溪祖家训、杨氏名人简介等上墙展示。目前,杨氏宗祠已经成为当地接受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移风易俗新阵地。



安远县魏村老祠堂:乡村文化大课堂


  魏村老祠堂里,有挥剑练舞、凝神太极的老人,有唱着采茶戏优哉闲适的少女,还有热情起舞的妇女们。改建的老祠堂作为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内容丰富,设施齐全,祠堂门口挂有老年人颐养之家、村民法制道德教育园地等多块牌子,祠堂内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视室、娱乐室、戏剧队、武术队、龙灯队、电子阅览室等,在图书室里聚集着不少的年轻人和中小学生,俨然成为村民读书学习,文化交流的大课堂。



吴氏宗祠:红色教育基地


  湖坊乡湖坊村的吴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吴氏宗祠被作为闽赣省军区司令部,当时军区领导周恩来、朱德等都在此办公和居住,第五次反围剿的许多战役都是这里指挥。后来,吴氏宗祠曾一度荒废。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该乡对吴氏宗祠进行修缮,并添置了许多史料,将其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了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中小学生以及党员干部等都可以来此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祠堂为载体,通过修复改建,充分利用,让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风尚相结合,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树立文明的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