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绿色融投 > 跨界农业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

锄禾网|来源: | 2019-05-21 | 次阅读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

  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茂松

  农业和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最先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和《法德农民问题》等经典著作中,从生产方式角度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行整体性辩证考察,研究经济和资本运行过程中的工农关系,进而创立了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我们将其内涵概括为如下六个主要方面,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农业合理化。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农业和工业结合,组织农业的大机器生产,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在城乡合理配置劳动力和科学地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运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来谋划和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中发展专业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工厂化制成品农业和多功能化跨界农业,实现增值增业、工农融合、城乡一体化。

  2.农地规模化。当农产品商品化之后,生产经营者必然要千方百计降低活劳动的消耗即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量,提高市场经济效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唯一的路径就是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因此,我国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农业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3.农户合作化。目前,对于我国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首先是农户联合起来,发展产权明晰且又能充分调动农民农户积极性的家庭农场经济、村庄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和农村企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其次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一站式”服务,提升小农户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和高效化程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平改造小农经济在当代的新的重大发展。

  4.农村工业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有几亿人口要转移出来,不可能都转移到大城市去,一个现实的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的多功能化,推动农村的城镇化。

  5.农民主体化。当前我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确权的改革,是赋予农民财产主体地位最关键的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消除城乡对立、在协作和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

  6.农政公共化。农业既是个具有天然性的弱质产业又是个准公共品产业,必须要有公共财政的支撑,才能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