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巾帼“领头雁”带富勇当先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6-17
来源:

  香城咸宁,遍地桂花,是传说中的嫦娥仙子故里。在“中国嫦娥文化之乡”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从古至今,就有以“祭嫦娥”为主要形式的中秋民俗活动,打破了汉族地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习俗。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埔军校武汉分校200多名“娘子军”与叶挺的“铁军”一样全副武装,于鄂南咸宁等地并肩作战击溃叛军,这是现代巾帼女兵首次实战,“开历史新纪元”。

  当前的脱贫攻坚战役中,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原因,许多地区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脱贫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咸宁市涌现出一批巾帼脱贫攻坚典型,用她们代代相传不服输的奋斗精神,讲述着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感人故事。

  “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介绍说,咸宁妇女儿童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3,只有妇女脱贫,农村家庭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咸宁绿色崛起需要进一步激发她们蕴藏的巨大能量,要通过政策宣讲、典型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

  “最好的榜样在身边,鲜活的案例在基层”。5月上旬,湖北省妇联主席彭丽敏在咸宁市调研时表示,咸宁的妇女工作既有“领头雁”,又有“大雁群”,工作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生死接力,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

  “丈夫生前留下的‘事业’不能丢!再难也要咬紧牙关向前走下去。”今年3月初,在咸宁市委市政府举行的以“喜迎十九大·巾帼建新功”为主题的巾帼脱贫典型宣讲活动上,咸安区双溪桥镇李沛村九组村民杨小琴坚强地说。

  那次演讲,是40岁的杨小琴第一次走上城里的大舞台。听完她的故事,台下观众一片泪眼婆娑。5月初,杨小琴刚从田里干农活回来告诉记者,她所说的“事业”,就是与丈夫生前一起种的100多亩水稻

  杨小琴的家与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曾经也是幸福美满,公婆在农村带着两个10岁左右的孙女,夫妻俩则在城镇工厂里打工。2013年,杨小琴和丈夫回乡初次创业,在村里流转荒田,添置了两台农机。刚开始,由于缺乏规模种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亏损万余元。

  一年的艰难摸索后,2014年8月15日,正待他们播下种子,憧憬将迎来丰收之年时,杨小琴丈夫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她只能选择化悲痛为力量,撑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不但继续种水稻,还种起了经济作物水生蔬菜茭白。

  2016年8月,大旱。杨小琴与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一起接电拉线、铺设水管、砍柴修路、抽水抗旱。由于水泵机站开机之后不能停机,杨小琴壮着胆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的塘边守夜。夜深人静时,各种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她不禁泪流满面。

  杨小琴也曾动摇过,“但一想到孩子和公婆,就觉得不能走,那样良心上会过不去。”在各级妇联、村组和好心人的帮助下,经过杨小琴执着的努力,终于战胜了当年“旱魔”,水稻获得了好收成。年底时,她还以不错的价格卖出了原本因信息不畅导致滞销的茭白。今年清明节前,杨小琴已还清借款。

  扶贫先扶志。现在,村里人都会对孤儿寡母高看一眼,以杨小琴的自强精神为榜样来鼓励贫困村民。咸安区妇联也将杨小琴等巾帼典型人物的故事拍成宣传片,进行广泛宣传,引导贫困妇女克服“等、靠、要”思想。

  勤劳是基础重点靠方法

  赤壁市黄盖湖镇大湾村村民夏翠红家与杨小琴以前的情况类似,原本也不贫困,因2000年一场车祸,丈夫重伤在床,公婆身体不好,一双儿女又未成年,他们家从此因病返贫,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夏翠红只能眼睁睁地送高中未毕业的女儿外出务工、读技校的儿子应征入伍。10多年来,夏翠红带着丈夫在全国到处求医问药,一边治疗一边打工。近几年,丈夫病情好转后,他们便回乡种田创业。

  “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一个热天下来,人晒得像非洲人。”夏翠红说,“要想摆脱贫困,最终要靠勤劳的双手,就是脱一身皮,也要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可是,传统小本农业,经营得再好,也只是个温饱,接下来怎么办?

  2016年,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夏翠红开始尝试稻虾、虾莲套养,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单纯种水稻。这一年,他们家在经济上打了一个翻身仗。

  同样在2016年,崇阳县沙坪镇进口村的胡芳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激励下,利用镇政府拨付的6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和银行提供的5万元免息贷款,新建了一个养猪场。

  2014年,胡芳与丈夫相识结婚,由于双方家庭都是贫困户,结婚时家徒四壁。为了改变困窘的生活状态,胡芳深信,“田多不勤没有谷,猪多不养没有肉,一门心思一定要把猪养好。”

  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只读了初中的胡芳就自学上网查资料、找书籍、找专家咨询。为了增加收入,胡芳决定再租几十亩荒地种粮食,而当时她的丈夫认为难度太大,不愿意干。她却说,“认准的事,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胡芳挨家挨户上门求租,并制订耕作计划,起早贪黑在田里干活,耕田、播种、插秧、除草……她还把致富的目光瞄向了养鱼和养鸡,利用闲暇时间养了30多只鸡,承包了村里的大塘。在胡芳的精心打理下,猪养得膘肥体壮,庄稼长势喜人,乡亲们刮目相看。

  咸宁市妇联主席陈海莲说,勤劳是基础,重点在方法,赤壁市的夏翠红选择“水产+水生蔬菜”,这是黄盖湖的优势产业。崇阳县的胡芳则采取“规模种植+小成本养殖”,分担风险多头出击,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典型引领,巾帼能人传帮带

  “巾帼脱贫的典型事迹让我们感动落泪,要通过她们教育带动更多女性在脱贫路上自立自强。”咸宁市市长王远鹤说。在脱贫攻坚中,咸宁这些贫困妇女典型既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又是参与扶贫攻坚的主体,难能可贵的是,她们都带动了身边人。

  咸安区杨小琴的自强精神鼓励了整村的贫困户,赤壁市夏翠红的愿望是让黄盖湖的湘莲产业技术在全市普遍开花,崇阳县胡芳则说服引导有抽烟喝酒打牌等不良习惯的丈夫转变思想,努力学做油漆工到处揽活干。现在,她们都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而巾帼能人的致富、帮富、带富作用更显得十分重要。饮水思源,情系故里,通城县新三汇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胡贤利是2006年回乡创业的巾帼能人,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10多年来,胡贤利与同乡的丈夫一起带领合作社在老家通城县大坪乡四甲村周边流转土地6000亩,建起万头猪场、种植楠竹,油茶等苗木基地,并做起深加工、餐饮等产业,年产值5000万元,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经历过苦难,忍受过贫穷的嘉鱼县长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春姣,同时也是嘉鱼县妇女创业创新协会会长,她对那些贫困的、弱势的朋友格外同情和关心。

  彭春姣牵头成立了水产养殖合作社,重点吸纳女性入社,短短几年来,就有200多户女性社员追随。资金困难的,她借资金,管理不足,她帮助巡池,销售无门,她推荐渠道。她的丈夫总说她,“热心得像个忘了家门的媳妇。”今年,她还想带着协会努力争取省妇联“乡下有亲戚”项目,鼓励支持贫困妇女尽快走出困境。

  在通山县大路乡占地3000余亩的果匠小镇基地内,有一支刚成立的“果镇女人互助会”,这里女工数量超过75%,夏杏卷就是其中一名。如今,她平常在家种植4个大棚的香菇,农闲时在果镇务工,在咸宁市驻村工作组、当地妇联等组织和“女人帮”电商协会的关怀下,正一步步减轻夏杏卷丈夫患癌致残、小儿溺水夭折带来的贫困和苦难。

  咸宁市各级妇联组织在带领妇女群体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表示,咸宁全市妇女要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担当和作为,与美丽同频、与发展同步、与时代同行,争做家庭美德的传承者、社会新风的倡导者、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咸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忠实践行者、有力推动者。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