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行业要闻 > 正文
江西省吉水县:“双重剪刀差”下咋种粮?
锄禾网|来源:新华社 | 2018-07-25 | 次阅读
秦宏、姚子云、熊家林
“种一亩田,风吹日晒,辛辛苦苦赚不到一千元。打工一天130元,一个星期收入就近千元。亲戚朋友都出去打工了,把田给我种。如果家里不是有老人要照顾,我也出去打工。”江西省吉水县乌江镇坪上村的赵世科向记者说道。
守着一亩三分地,不如外出务工收入高,这是农民口中的“工农剪刀差”,但是记者又发现新的“剪刀差”:种粮成本越来越高,粮价越来越低,农民收益受挤压。
“什么都在涨,只有粮价在跌。”江西省吉水县种粮大户邹志刚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一亩早稻田为例,亩产1100斤湿谷。去年湿谷一百斤90元,而今年湿谷单价降了十几元,一亩早稻的纯收益也就从300多元减少到200来元。“这还不算农耕设备的损耗和自身人力成本。”邹志刚介绍说,“今年早稻农资上涨10%,下半年农资预计将上涨20%,成本又要上升几十元。”
种粮成本上涨,粮食销售困难,种粮户可谓“压力山大”。江西省高安市粮食局负责人陈庆忠分析认为,当前粮食产能相对过剩,普通稻市场收购少,大量需要国库兜底,国库又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在“双重剪刀差”的压力下,一些农民也开始积极寻找种田新出路。
在其他农民感慨粮食不好卖时,谢江波担心的是粮食不够卖。“生产的中高端大米已经卖到脱销,高质才能换来高价,‘宝宝粥’牌的富硒米在香港已经卖到每公斤96元。”北京大学毕业的“80后”小伙谢江波,从深圳回到老家江西省丰城市泉港镇务农。“家乡的土质硒含量高,所以将目标定位种植中高端富硒米。”谢江波告诉记者,今年对粮种进行调整,销售额减少了10%,但利润反而增加50%,预计未来五年,种植面积将从现在五千亩扩大到一万亩。
农户转变理念,合作社转变模式,地方政府帮助农户转变思路。江西省吉水县在“双重剪刀差”下,在田里做“加法”。“我们对第一产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吉水县农业局局长叶太介绍,“通过稻鱼、稻虾、稻鸭等共养模式 ,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实现1+1大于2的经济、生态效应,吉水县稻鱼共养规模也从2千亩发展到2万亩。”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热文榜单
山西广灵把“扶贫车间”建在农
湖北武汉首个农村集体资产交易
河南:借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
北京市新增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
台风“安比”造成山东3.16万公
河南:将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
河北大名2.6亿斤大蒜滞销
美了环境,富了乡亲——一个中
发改委强化规划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启动2018年全国农民
农业农村部启动2018年全国农民
祖传中医,他却用来“医治”大地
农业战略性科学家——国际中医
功勋卓著、中流砥柱的科学家—
中晚稻主要病虫害预计发生9.7
中晚稻主要病虫害预计发生9.7
鼓励粮食企业收购 防止出现“
厦门力争2020年前实现农资产品
北京乡村振兴紧扣绿色开局
山西加大植保无人机示范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