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杨德才:乡村振兴需要“农创客”“新农人”

锄禾网|来源: | 2021-03-08 | 次阅读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年。然而,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化中,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乡村人才缺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杨德才教授建议,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培养新时代的三农人才,他说,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也需要会种田的“土专家”、爱农村的“新农人”,未来,需要让各类人才会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添翼赋能。

杨德才: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受访者供图

问题一:农技人才青黄不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一个覆盖乡镇的农技推广体系,培养了众多基层农技推广员,他们是农业科技和农民之间连接的纽带,既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的农村中,也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演进以及撤村并镇等的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杨德才说,“我们在调研中,竟发现有的乡镇只有1-2个农技推广员的现象,这远远无法满足农民对农技指导的需求,更多的农民,只能靠自己摸索。”

和系统性的农技推广不同,依靠农民自己摸索、学习,效果并不如意,杨德才说,“自己学的话,差异很大,有的学习能力强,效果就比较好,但大部分学习能力不那么强的,增收效果就比较差。尤其是年轻人大量进城,留守的老年人学习能力相对更弱一点儿,致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农业生产上,还处在非常传统的种植状态中”。

本世纪初,鉴于农机推广人员的缺乏,我国曾着重培养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但这一举措并未成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杨德才说,“到了现在,已有的农技人才也存在专业知识老化、团队缺乏新鲜血液等现象。尤其是许多地区并不重视农技服务,工作重心也往往更侧重于其他民生板块。这更加剧了农技人才的匮乏现象”。

杨德才注意到,即便基层农技人才缺乏,但农技人员的准入门槛却很高,“多数地区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起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愿意务农的大中专生难以拿到‘入场券’,结果‘入农无门’,这也是未来需正视的。”杨德才说。

问题二:新型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绝大多数乡村中,已经实现了互联网的普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杨德才说,“在今天,手机已经成为农民的‘新农具’,但在乡村,对于‘新农具’的掌握差异很大,很多农民知识陈旧,难以适应新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电商下乡、短视频下乡已成风潮,杨德才说,“以电商为例,它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巨大。但同时,农民对电商的使用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善于利用新技术的,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不善于利用的,则很难在电商下乡中得到好处。我们在很多年前,就曾经做过培养农民上网的实践项目,但当时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当时农民网购、网上销售的风气没有形成。第二,怎么调动留守的老人、妇女上网,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实践”。

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鲜花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新兴产业,在调研中,杨德才发现,是否善于利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种植户收入的重要因素,“鲜花的保存期很短,成熟后要尽快卖出,互联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渠道。在当地,如果家里有喜欢玩互联网的年轻人,他们的鲜花销售情况非常不错,销售快,价格高,有的还会销售到欧洲等地。但如果年轻人外出,只有老人在家,又缺少互联网知识,就很难卖出高价,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滞销的情况。”

虽然也有一些地方,针对性地进行过互联网技能培训,但难以系统化、长期化,“对农民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工作。存在碎片化、不及时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杨德才说。

问题三: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农业院校是培养涉农人才的重要机构,但杨德才发现,近年来,涉农院校存在专业能力培育不均衡、重研读文献轻实践运用培养的现象,这导致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期颇长。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足,农业类院校全日制研究生新增招生中,涉农专业占比相对减少。工资待遇不高、晋升空间有限,农技人才对口就业氛围不足,多数农学毕业生选择非农就业,农学生不流向农村。

“确实,农业院校不完全是涉农专业,也有非农专业,但普遍来说,农业院校中最好的专业,大多数仍是涉农专业,”杨德才说,“涉农专业中,一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不从事涉农工作,这就很容易导致‘知识失业’,这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可以理解为经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原先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而处于“失业”状态。他们在就业之后,就要重新学习,同时,相对于他们接受教育中个人、家庭、社会所付出的成本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就业是个人意愿的体现,但专业人才的流失,也同样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损失,杨德才认为,“以前我曾经建议培养职业农民,今天,这一概念可以更加广泛,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保障、税收、收入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专业人才去从事专业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涉农人才,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建言:多方合力培养新型涉农人才

如何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新业态、新技术的新农民?如何培养更多涉农人才,并吸引涉农人才从事涉农工作?杨德才建议,要重视发挥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真正为乡村振兴孕育出更多人才。

第一,以农促农,培养新时代的技术农民。杨德才认为,首先要发挥基层“两委”带头作用,提升“两委”负责人专业技术水平。其次要加大乡村人才库建设,完善乡村人才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快培育乡村本土农技人才,提升新农民、农村生产能手等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原动力。其三要推动农民新技能再培训,增强农民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四是充分调动农业院校、院所资源,通过对口援建等方式在农业集中区域建设农民学习“充电站”。

第二,教育促农,培养新时代的专业人才。于院校培养方面,要大力开展爱农教育,让涉农专业学生真正爱农村、爱农业;完善课程设置,加大对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增加农学生“下地”的底气。在职培养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基层农技人才培养规划,不断为基层农技人员充电。此外,还要注意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及师资、标准、认证体系,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

第三,社会促农,吸引多方力量充实农村人才队伍。一方面,鼓励涉农企业助推农业人才培养。鼓励涉农企业承担更多的农业人才培养责任,采取“企业(生产基地)+农学生+农户”的模式培育农学生。另一方面,有序引入农技社会化服务,通过对非关键领域、非涉密领域的服务外包,完善农技外包服务管理,化解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困境。同时,还需深化农村重点工作的学习培训,开展各类专题培训,把学习培训进一步下沉,全面提升农村工作人员新知识新技能水平。

第四,保障促农,完善农技人才配套服务。这需要完善好返乡创业人员的配套服务。加大有志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提供更好的资源平台。同时,还需要培育更专业的基层农技管理队伍。打造专业的基层农技管理领导梯队,落实人员编制、财政保障,打通人才晋升通道。此外,也需要做好农技培养传帮带工作。发挥好老技术员的宝贵价值,通过退休返聘、客座讲解等多种形式,传承农技文化,推动农技推广的传帮带。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唐峥校对赵琳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