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小麦“被忘”背后有多少“硕鼠”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5-09
来源:

“将近7年啦,中储粮才想起来把存在我们仓库里的16000多吨粮食拉走。如今这些粮食已经坏了,连猪都不能吃。”近日,河南新野县金硕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反映“河南万吨小麦‘被忘’7年变质”事件。对此,中储粮河南三级管理部门没有任何说法,也没有任何态度。(5月8日中国新闻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2015年,粮食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法》,上升到了国家安全重要战略地位。但面对万吨小麦“被忘”7年的“粮食悲剧”,越是重申粮食的重大意义,越令人愤怒和沉痛。相对于天灾,这种人为造成的损失必须深究。


万余吨小麦因何变质、谁该担责,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必答题。但令人费解的是,中储粮河南三级管理部门的“粮官”集体噤声,连一个基本的态度和说法都没有,真是咄咄怪事。要知道,为保管好这万余吨小麦,国家每年都投入了巨额补贴资金,这些真金白银去哪儿了?7年来举报人多次反映小麦质问题,中储粮光武分库为何始终不理?


在相关部门彻查之前,暂且让问号飞一会,不妨把目光投向7年前的中储粮河南窝案。据媒体报道,自2010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腐败窝案逐渐浮出水面,涉及许昌、安阳、周口等多个直属库,百余“粮官”涉案,其中包括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原副总经理杨宏杰以及26名直属粮库主任等处级干部,一时震惊全国。那么,万吨小麦“被忘”背后又有多少“硕鼠”呢?这很值得追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向中储粮反馈问题时明确指出,其存在“内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虚报库存、掺杂使假等问题时有发生”等问题。我国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但因垂直管理体系队伍大、层级多、链条长等特点,加之相对封闭、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腐败窝案。是时候深刻反思垂直管理的弊端了。


以粮食的名义,必须彻查小麦变质事件,更要揪出那些“硕鼠”,给社会一个说法。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陈广江(山东职员)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