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新农人边凯:故土有解不开的乡愁

锄禾网|来源: | 2019-07-05 | 次阅读

边凯在农场蔬菜大棚中。 边凯提供

8年前,年近三十的边凯放弃得心应手的建筑行业,回到家乡柳园口乡陶庄村。8年来,他带领乡亲,通过承包土地栽优质果树、种无公害蔬菜,一步步实现新农人梦想。如今,身为共产党员的他通过科技创新、产业扶贫、互联网等途径,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在家乡这片热土书写不悔青春。

回归希望的田野书写奋斗的青春

2011年,边凯有一次回乡,看到不少年轻力壮的村民放弃家里的农田出远门打工,村里到处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小时候无忧无虑拔花生、掰玉米、捉蚂蚱、逮螳螂的农田成了废弃田……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陶庄村距离市区远,种植的经济作物卖不上价。为改善生活,乡亲们都出门打工了,故土成了‘荒园’。我生在柳园口乡,不管走到哪儿这里都是我的家。既然能在外面干得好,为什么不能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更好地回报家乡呢?”这个想法让边凯心潮澎湃。

很快,边凯在大多年轻人不愿从事的农业找到了突破口。然而,这首先遭到了妻子的反对。边凯一再坚持——政府在“三农”方面扶持力度很大,只要找准切合点,新农人的路会越走越宽。抵押了房子、拿出前期做生意的积蓄,启动资金筹备完毕的边凯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勇于尝试不放弃 坚持探索寻发展

通过大量的学习、考察、咨询,确定目标消费人群的需求后,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边凯在相关农林专家的协助下,将承包的300亩土地规划为近郊休闲娱乐式农场,计划摒弃传统果树、引进优质果树,搭建温室大棚种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用高品质在市场中夺得优势。他还引用柳永的《雨霖铃》,为农场取了颇具诗意的名字“杨柳岸”。

满怀诗意开始了自己的新农人梦想,边凯憧憬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哪料到,通向梦想的路处处都在“施工”。第一次尝试引进的荥阳软籽石榴树以“冬眠”结束;2014年,在看准球茎茴香的市场优势后,边凯拿出了100亩地试种,谁知由于没有掌握种植规律,100亩试验田“全军覆没”,40余万元血本无归。面对第一年试种的“烂摊子”,骨子里不服输的边凯并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反复摸索,边凯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成功种植首批球茎茴香,批发价高达每公斤16元。

如今,边凯的农场运营已由单一的生态农业种植拓展为“农业互联网+近郊生态旅游”的双线运营模式。“杨柳岸”建成10余座蔬菜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番茄、葡萄、草莓、辣椒、球茎茴香等20多种果蔬;打造了20余亩的菊花种苗培育基地、30余亩果树四季采摘园;开发出系列菊花茶、纯手工石磨香油、系列葵花籽油、无公害蔬菜礼品包等产品;创建线上商城及3个线下生鲜社区超市,辐射2000户家庭的生活必需农产品配送消费。

紧随时代步伐 勇担社会责任

随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作为共产党员的边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打包纳入他新农人的梦想。在龙亭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柳园口乡政府的具体指导帮助下,他立足农庄,以食用菌等项目为依托开展产业扶贫项目,以净菜等项目为抓手植入新型消费性扶贫,带动20余户贫困户、10余名残疾人,致力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

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孙大圣已在“杨柳岸”打工数年。他说,相比之前,如今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着实让生活改善了不少。周边贫困村村民说,前几年,边凯为他们引进了食用菌种植项目,还确保销路,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工资拿。近年来,作为新农人项目,边凯的农场得到了市、区多个部门及领导的肯定。

在家乡摸爬滚打8个年头、更加热衷美丽乡村建设的边凯坦言,决心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新农村、新农人形象,在探索发展中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步步落实,让家乡成为人亲、地美、风气正的好去处。

这是他的梦想,是他与故土解不开的乡愁!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