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安徽“新农人”的田园梦:无荒田、年增收

锄禾网|来源: | 2020-12-25 | 次阅读

(中国减贫故事)安徽“新农人”的田园梦:无荒田、年增收

中新社合肥12月22日电 题:安徽“新农人”的田园梦:无荒田、年增收

中新社记者 吴兰

隆冬时节,颗粒归仓,原本农闲时节,但在安徽农村,有很多回乡逐梦田园的“新农人”,仍是一如既往地忙碌。

“90后”“60后”农村掘金

安徽省舒城县,地处安徽省中部,位于大别山东麓。

车行山中许久,方才到达位于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燕春村的志菊家庭农场。一身迷彩服的张志菊,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位“90后”是当地“网红农民”。

隆冬时节,张志菊抱起一只小羊,小羊温顺地待在张志菊的怀抱中。“90后”的张志菊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燕春村志菊家庭农场的“网红农民”,她从自己养猪、养鸡、养羊,发展到成立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周边600多户增收。 中新社记者 吴兰 摄

2018年,面对十多万元人民币债务的困境时,回到家乡从6头小猪养起,依靠自身勤奋努力和当地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她用两年时间建立了一个占地100亩的养殖基地,还开了一个土特产专卖店。

2018年下半年,张志菊尝试电商卖货,遇到事业的瓶颈。碧桂园舒城县扶贫工作队获知后,不仅帮助她销售产品,还邀请她参加“百县千人新农人”培训及竞赛活动,开阔了张志菊的眼界。

曾经不谙农事的张志菊,从自己养猪、养鸡、养羊,发展到成立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周边600多户增收。

走在通往山间养殖基地的乡间土路上,27岁的张志菊说:“我近期的梦想就是五年内村里不要有荒田闲地,回到家乡的村里人能有增收门路。”

纪道明是舒城县梅山村村民,此前为照顾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家周边打临时工挣些微薄工资,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在当地扶贫干部帮助下,申请5万元贷款开始养鹅,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见到纪道明时,正有远道而来的客人慕名前来买鹅。“这些天忙着卖鹅,每天卖20只左右,能有四五千元进账呢!”纪道明乐呵呵地介绍,今年养了1700只鹅,根本不愁卖,以后也会越来越好。

望着远处滩涂上的千余只鹅,“60后”纪道明说:“明年我还会养1000多只鹅,也试验性地开始自繁小鹅,这样收入会更好。”

“70后”“80后”田园深耕

生于1977年的张广运曾在杭州开设服装厂,主营外贸订单,年销售额约1500万元。2016年,看好农业前景、遇到回乡创业契机的他在舒城县丰墩村投资40余万元兴建草莓大棚,开启自己躬耕田园的创业路。

隆冬时节,张广运在草莓基地观察草莓的长势。生于1977年的张广运看好农业前景,遇到回乡创业契机的他于2016年在舒城县丰墩村投资40余万元兴建草莓大棚,开启自己躬耕田园的创业路。 中新社记者 吴兰 摄

“之前每年产值大概50万元,收益还不错。”张广运说,今年又在青墩村承包了30亩的大棚种植草莓。尽管第一年种植,土壤板结,长势不理想,但是大棚由碧桂园集团在当地的扶贫项目投资,自己只需要种植成本投入,减轻了负担,并给自己在未来3年内扩大到1000亩,增加了信心。

站在草莓园前,“70后”张广运说:“未来,我希望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能有一个集中展示田园成果的展示厅。”

樊浪生回到舒城县过湾村“务农”前,是一家知名企业中层干部。2014年,父亲突然病逝,看到父母辛苦种植的200亩水稻等待收割,当年30岁的他,选择了回乡从传统种植业起步。

现在已经是安徽过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樊浪生说:“当时产品只有米和杂粮,没有竞争优势。如今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式产业模式,打造了一片田园俱乐部。”

向参观者介绍未来打算时,“80后”樊浪生说:“希望在周边能流转到更多的土地,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奔小康。”(完)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