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商业金融支农世界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创新实践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02
来源:

  普惠实不易,服务须用情——

  让山间村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金融服务,让美丽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不让一个老乡在小康路上掉队……乡土情、民生情、家国情,农行用情着墨、倾情描绘普惠金融的中国范本

  皮肤黝黑,话语朴实,如果事先不知道刘善龙是农行河北阜平县支行行长,凭他和村民们的熟络劲儿,一定会以为他是一名驻村干部。

  处于太行深山的阜平人民饱受贫困。生长于此地的刘善龙,1991年开始从一般工作人员一直干到行长。2011年本有机会调到发达县任职的他,却毅然选择了继续留下:“我的根在阜平,不忍心父老乡亲们受苦受穷。农民渴望银行就开在家门口,好省去往返之苦。”

  刘善龙饱含深情的话,落成一件件为农民办的实事。村村都有“金穗惠农通”,不出村就能办业务;“脱贫贷”连上“小康贷”,扶上马再送一程;每个网点5万元贷款,惠农通服务点插上了电商翅膀……

  在移民安置点、在水库建设地、在泥泞稻田间……农行有无数个“刘善龙”,用几十载的风来雨去,用一双双磨破的鞋子,用数万公里的汽车仪表数据,抒写着农行普惠金融的乡土情。

  对普惠金融,农行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解:“普惠金融就是要消除身份、贫富、居住场所等差异带来的金融服务不平等,但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是运用市场化、商业化手段为更多人提供价格合理、种类丰富、获取便捷的金融服务。”

  2011年起,农行在全国范围内创新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农户人手一卡,就可以在农村商超、农资店、卫生站、村委会等与农户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所建立的代理服务点里,享受到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小小卡片不仅消除了一大批基础金融服务的空白村,也培育了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转变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还为地方政府发放支农补贴资金搭建了安全快捷的渠道,大大降低了惠农补贴被截留挪用的风险。

  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陇财村,青山下,绿水旁,道路硬化,白墙黛瓦,座座小楼错落别致,引来许多游客流连忘返。陇财村的美得益于2014年农行在贵州推出的“美丽乡村贷”。由省财政厅注资30亿元成立的贵民公司向农行统一贷款,截至去年底,农行贵州分行已投放贷款107.5亿元,帮助1148万老乡的生活大变样。

  情系民生可感念,模式却须可持续。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与城镇化金融部副总经理王延田说:“针对大型民生建设项目,农行采用与特定融资主体合作的模式,由主体统一承贷、统一还款,贷款本息偿还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风险由财政兜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左手边是60平方米的“安居房”,右手边是400平方米的“乐业棚”,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姜永财在去年得到的新配置。这受益于内蒙古推出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政府提供信用担保,农行提供扶贫金融服务。通过将扶贫资金做风险补偿,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级农行主动入位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主动担当、主动作为。2016年末,农行在832个扶贫重点县的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到2402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04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余额163亿元。

  从十年前作为农村金融洼地的拓荒者,到如今成为三农金融蓝海的领航者,农行的探索和经验弥足珍贵。当前,“双创”大潮搅热下的农村,“互联网+”热潮洗礼中的农业,“脱贫奔康”梦想激励下的农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撑。相信只要始终秉持用心、用力、用情服务三农的价值理念,农行必将开创商业金融成功支农的崭新天空;也相信在农行成功探索的引领下,将有更多的机构和组织汇入金融支农的时代浪潮,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盛况值得期待。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2-2013,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