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揭秘粮补资金管理漏洞、套取手段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21
来源:


粮食直补.jpg

作者:徐克勤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三农

国家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是一项惠农工程,其目的是促进粮食增产,稳定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近年来,笔者在对某县惠农补贴资金进行延伸审计和调查中发现,该县粮食直补资金管理存在不少漏洞,很多粮补资金并没有真正到达种粮农户手中。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套取粮补资金的手段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部分村冒领粮补资金,用于弥补集体经费不足。对于流转的土地如何发放直补资金,国家粮补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因此部分村在发包村里集体预留的机动地时,明确提出种粮补贴不归承包人所有,而将其粮食种植面积土地计算在村干部或亲属的户头上,获取的粮补资金主要用于村集体经费,而真正种粮的农户没有得到补贴,失去了粮补资金的意义。


二是一些乡镇通过虚报面积套取粮补资金。乡(镇)政府以本机关干部有农村户口的家属或子女等名义另列户头,在现有行政村中无中生有虚列村组,虚报粮食种植面积。为躲避群众的监督,在公示中只对实有村组情况进行张榜公示。上述人员的“一卡通”均由乡(镇)财政所保管,打卡发放后,乡(镇)财政所将粮补资金取出后再以“国资收益”或“赞助费”等名目上缴到县,由县财政返还给乡镇作为工作经费。


三是县级财政与乡镇联手套取结余粮补资金。根据相关规定,因种植面积差而结余的粮补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本地区种粮大户奖励,不得挪作他用。而在实际执行中,县级财政将种粮大户奖励资金拨付到乡镇后,乡(镇)政府通过虚假造册发放的方式从机关账上套出,以乡镇收取的其他非税收入上缴到县,再由县财政将上述资金部分返还给乡镇,部分用于县级统筹。


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出该县执行的粮食直补资金管理制度存在极大漏洞,笔者认为漏洞广泛存在于政策制定、民主公示、监督处罚等多个方面。


一是粮食补贴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粮食补贴按种田面积给予,当耕地用途发生变化、土地流转中承包户发生变更、土地抛荒未种或新增耕地等情况发生时,如何按实际情况调整补贴对象和面积,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定,使得一些承包户没有种粮却继续领取粮食补贴,而实实在在种粮的农户却无法享受粮食补贴,不仅造成补贴资金损失,影响公平公正,也不能发挥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二是粮食补贴实施透明度不高。按规定补贴实施应该公开,但公开的范围及深度不够。有的行政村为躲避群众监督,不进行张榜公示,有的也对部分村民的粮食种植面积张榜公示;县、乡两级政府对各行政村的补贴面积、标准、金额等总体情况也没有在相关信息平台上公示,实施补贴的透明度不高。


三是粮食补贴监督管理欠到位。由于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群众监督难到位;财政部门作为资金拨付单位,乡政府、行政村作为补贴资金基础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单位,其本身就是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的违规主体,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其他相关监督部门跟踪监督力度不够,且在执法中往往偏重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对违纪责任人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理处罚,导致执法的震慑作用减弱,问题难以根治。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锄禾网 版权所有© 2004-2017,转载请注明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15033917号-1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