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中药 > 正文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 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锄禾网|来源: | 2021-06-17 | 次阅读

□禹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师德鸿


近年来,在河南省卫健委、许昌市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禹州市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落实。禹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深化医改重要指标,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落实部门职责。在市卫健委设立正科级中医药管理局,设置中医和中药股,配齐工作人员,明确中医药管理相关职责。同时,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禹州市委、市政府集中资源优势,合并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归口卫健委管理,在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上实现了“中西医并重”。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特色和优势,将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常见非药物诊疗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将市中医院26种院内制剂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报销,中医药及非药物技术治疗空间不断拓展,中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不断促进。设立中药材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华夏药都中药材大数据创新中心,成立国医大师、名师工作室,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许昌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在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中医中药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擦亮文化品牌,建设宣传阵地。连续举办12届药交会,每届参会客商都达1000人以上,累计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药交会成为中医药产业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强化与国家管理部门、中医药院校、中国中药协会等相关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积极引进项目、宣传禹州品牌、参与科研开发、提升禹州知名度,获得政策、智力、技术、项目支持。投资700多万元成立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建成“中药标本馆”“中医药文化馆”,设立药材、腊叶等标本室,集藏各类标本8000余种(份),打造功能相对齐全、文化品位较高、中医药特色突出、面向公众常年开放的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


四是凸显龙头引领,提升能力水平。禹州市先后投入1.5亿元,对市中医院进行改造升级,致力于把禹州市中医院打造为许昌市乃至河南省重点中医医院。2019年3月,禹州市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甲中医医院复审,2019年5月,被确定为全国500家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中医医院,2020年12月,顺利通过“三级”验收评审,成为河南省首批、许昌市首家县级三级中医医院。


五是构建服务体系,实现全面覆盖。近两年来,禹州市筹措各类资金近千万元,新建25所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中医馆),投入资金为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配备中药饮片300种以上,67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能够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服务,实现了中医药综合服务网络全覆盖。


六是及时介入诊疗,彰显独特优势。面对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禹州市较早成立中医药预防诊疗专家组,及早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在国家诊疗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禹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防治方案(试行第一版)》,推动中医药及时介入确诊病例诊疗全过程。


七是聚焦产业链条,打造“药都禹州”。禹州市优化华中医药物流园等中药材市场资源,着力打造中药材销售量10万吨以上、交易额50亿元以上、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推动总投资200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的华夏药都健康小镇(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贸易为龙头,从种植、加工、流通到中医药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完整的产业链条。积极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品牌化培育,全市药材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产值达到5.5亿元。禹白芷(白芷、南星、白附、金银花、半夏、丹参)等6种药材先后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积极利用“药都禹州”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向中药饮片、中成药等精深加工挺进,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中药材初加工到精深加工,已颇具规模。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