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乡村之“魂”,该如何涵养?

锄禾网|来源:农民日报 | 2021-10-13 | 次阅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什么是乡村的“魂”?又该如何铸造、培育和涵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比之有形的物质世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同样不可或缺。乡村亦然,一个有灵魂的乡村才是灵动鲜活、有生命力的。乡村之“魂”,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被清晰感知,村落里如何待人接物、婚丧嫁娶,农户家有何精神追求、怎样教育后辈,乡邻间崇尚何种风俗礼仪、有什么文化活动,都折射出乡村的灵魂是丰盈饱满,还是单薄苍白。乡村之“魂”,由乡村社会所有个体共同叠加构筑,又反过来潜移默化影响着一方水土之上的人群,看似缥缈却实实在在,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乡村建设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一方面,传统农村的封闭性、稳定性被打破,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过去靠乡规民约、道德礼俗等调控的模式不再处处奏效,个别精神空虚、价值混乱、道德滑坡现象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在衣食住行已不成问题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则尤为迫切。因此,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涵养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软件基石,又关系着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尊严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长远而言,还将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一个乡村的灵魂如何孕育形成?答案就是,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滋养作用,用文明春风化雨,以文化成风化人。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不少地方探索出许多有益的方式和载体。比如,挖掘整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重塑乡贤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打造“读书会”“公益讲坛”“乡村艺术节”等文化阵地和舞台,组织村民参与民俗、文体类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遏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与此同时,一些误区也需要注意。如,有的地方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虚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资金精力;有的地方忽视农民主体地位,造成群众积极主动性没能发挥出来;有的地方只重硬件投入,缺乏有效组织利用;还有的地方一阵风,做完花样子就万事大吉。这些不良倾向都需要警惕和规避。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培育形成,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农民群众经常得到文化的滋养、文明的浸润、风气的熏陶,向善向美向上的乡村文明新气象才能形成;当乡风正、家风兴、民风淳时,乡村也必将真正“活”起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