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中药 > 正文

代表委员声音丨徐兰宾: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锄禾网|来源: | 2023-03-18 | 次阅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文|本报记者 方碧陶

徐兰宾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代表委员声音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之中,目前已传播至196个国家与地区,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但在实践中,中医药海外传播存在着中医药海外跨文化传播研究不深入,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推进还不够等问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围绕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徐兰宾认为,中医药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医药故事,对促进各国文明互鉴和人民民心相通,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推广,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徐兰宾建议:

加强中医药海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研究机构及有关行业组织设立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专业人员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开展中医药海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推动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与其他业态相融合,不断拓宽“走出去”的路径。

加大中医药海外传播人才培养。在相关高校开设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专业,加强培养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又有良好外语素质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设立国家中医药双语人才专项,着力培养具备中医学和外语学双学历背景的骨干教师。加强国际交流,增加中医药人才参与国际传播的机会,拓宽中医药传播人才的国际化视野。

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组织的协调,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诊疗设备、中药材及中药产品、针灸、术语等标准化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注重实施与评价研究,逐步形成一套覆盖中医药学科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国际标准框架,全力为增进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模式、中国智慧和中医药方案。

拓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渠道。继续依托孔子学院、海外中医中心、援外医疗队、华人华侨等,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讲好中医药故事。进一步抓好来华留学生的中医药教育,增加中医药文化及中华文化的学习内容,使之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同时,进一步创新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主动融入国际网站和社交平台,支持有关机构和个人创设中医药“大V”号,或借助民间国际社交“大V”的力量,开展互动交流、融媒体、远程医疗等多元化传播,构建实时性、交互性、多维化、体验式海外传播新模式,提高中医药海外传播效果。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