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小禾观点 > 正文

杜永臣:新时期我国蔬菜科技创新的挑战与任务

锄禾网|来源: | 2021-06-02 | 次阅读

图片

农业农村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杜永臣在中国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作报告

我们国家的蔬菜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首先是因为总量充足,重点供应基本均衡。如果天气好,气候好,因素各方面的条件好的话,我们蔬菜现在生产是过剩的,过剩有季节性的,结构性的,也有区域性的过剩。
图片

比如说我们看2020年,去年全国的蔬菜面积大概是3.2亿亩,比2018年增加了0.07亿亩,实际上这些数据不一定准,我认为没有增加,基本上是持平,最近这5年我们国家的蔬菜面积基本上保持一个不变的状态。

产量原来最多的时候,我们说7.8亿吨,7.9亿吨,现在数值都调下来了,大概就是7.2亿吨左右。如果说那时候的话就是7亿吨了,也不少了,所以有人老说这7亿吨都跑哪去了,人们吃了没那么多,国家调查一个人人均好像就是100多公斤,有人说1/3吃了,1/3烂了,1/3不知哪去了,这种说法也不是很准确,我们搞流通搞保鲜的这么多年来工作不白做了,我们40年以前就是39%的市场现在还那么多,所以我们科技做什么,肯定也是这样讲的损耗也一样的。

图片

另外说蔬菜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新时期的一个特点。那么现在我们是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提质增效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所以它是发展模式把转型升级升级期,另外科技水平科技成果的推广现在是越来越快了,所以也是一个科技水平提升的加速期。另外从业人员是在交替期,我们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在15年到20年左右,那么从业人员这种世代交替是非常明显 的。两个含义,一个就是从年龄上来讲的世代交替,现在在地里从事蔬菜生产的可能50-65岁左右可能是主力。再给我慢慢的15年之内,那么现在的主力可能就要退出了,就为现在年轻的人,现在还年轻的人将都进入了我们从业的大军。从年龄上来讲,另外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将来是我也这15年也是我们这种农民传统产品和这种新型农民交替。将来是我们新型的从业者,来作为我们蔬菜产业从业的主力军,经营方式现在也在不断的升级。

从生产水平讲,我们的标准化、精简化和绿色化的生产在逐步的加速推进。还有一个产品的质量,优质的产品正在迅速的发展,包括采购处理保全水平都是明显的提升。特别是,这几年这种高档的高品质的蔬菜,包括番茄可能是最具代表性。因为我们的出口贸易是持续稳定,增加的幅度不大,但基本稳定,我们每年的贸易顺差大概140亿美元左右。农产品我记得前几年的贸易一直是逆差,就500多亿美元,2019年增加了200亿的逆差,去年又增加了200亿,500多亿的逆差上升到900多亿人民币,但是蔬菜的是140亿左右的顺差没有变。前三年我们水果还有将近20亿的顺差,这两年进口水果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好事,说我们有钱了,我们可以吃到世界上最好的水果,所以这个也是改善人民生活。

图片
这几年设施刚才讲了一直在持续的发展,过去南方的设施面积不大,南方主要是陆地,最近这10来年,特别是最近这5年十三五期间,设置把南方的大棚还有地域栽培发展得非常快。那么北方的设施现在日光温室也在发展,但是日光温室的发展速度不是太高了,现在降下来了。那么这种大棚特别大,估计大跨度的大棚现在发展的比较快。再一个就是北方这种多层覆盖,现在发展的温室大棚外边一层膜里边带来一层膜,下面再搞一层膜,多的搞5层膜覆盖,所以多层覆盖是收获期提前了,效益非常好,做起来很辛苦。

另外,对于我们国家的蔬菜质量,特别是安全质量,蔬菜发展到今天,我们讲第一个得益于国家的政策,第二应该是我们农民非常勤奋,第三个就是我们有很好的科技支撑。那么对农种人员来讲,科技支撑是多方面的,但是现在看起来最主要的还是品种的支撑。那么40年来,我们国家的蔬菜育种应该说进步也是非常快的。我们育种这个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国家的蔬菜育种是种类最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没有我们国家的,因为我们国家蔬菜种的多。大家知道 我们有290多种蔬菜,我们常年种的有70多种蔬菜, 我们大概从事育种的涉及到育种的作物数量大概超过60,我们做育种的研究的有2000多人,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种子市场。

另外国家的育种主要靠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比较多,这点和外国相反,外国主要是民营的投资,育种这方面基因测序走在世界的前面,基因是育种里边的最基础的工作。
图片
我们因为在蔬菜的基因组走在了领先的位置,因为国家牵头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另外把完成了作物的蔬菜作物变异组,代谢组研究,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的和我们合作。在一种技术方面,也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比如说我们十字花科的雄性不育利用技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橄榄世界橄榄育种。

现在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快,这个技术跟国际的先进水平差距很小,我们在主要的作物上像番茄、黄瓜、大白菜、橄榄已经做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很多的这些主要性状、抗病性,每部分的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很标准,所以达到世界的一个先进水平。
图片
我们关于番茄的分子标记申请的专利有很多,我们国家在基因编辑的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尽管技术发明不是我们国家发明的,但是把这个技术让它推广到应用做得非常好。日本非常保守的一个国家,转基因的东西是不准种植的,但是他最近批准了基因编辑。Y氨基丁酸的含量大幅度增加,吃了富含Y氨基丁酸的产品,水果也好,番茄也好,那么人会就变得比较愉悦,所以就不会得抑郁症。

育种最大的突破是优质和抗病性兼顾。过去品种要么是优质的,要么是抗病的,既优质又抗病的很少。现在做到这两个兼顾,做的东西抗病性也很好,品质也非常好,比如说从日本引进的番茄非常好吃,但是他不抗病,我们通过改造以后让他抗病了,原来的风味也保持住了,所以进步比较快的方面。
图片
由于最近这10多年我们育种技术的进步,还有新品种的推出,改变了原来的大家知道耐抽薹、耐热、耐裂球的白菜、还有甘蓝,还有优质的娃娃菜,还有花菜,水果瓜,适合于机械化收获的番茄。另外我们的茶叶、甘蓝,还有番茄都已经打入了国际市场。举几个例子看看我们新育成的一些品种,抗三种病的大白菜景春CR,还有德高CR117,品质特别优良。

图片
河南是我们加工辣椒生产大省,但是辣椒加工辣椒采收是非常费工。现在开始在新疆种加工辣椒,用机械化采收,那么首先要有社会机械化采购的品种。将来,我们河南种的这种加工辣椒,干辣椒能够实现机械化产生,人工太贵。当然民营企业也随着种业的发展逐步的壮大,除了刚才讲的蔬菜育种的科技支撑以外,在设施上新的技术成果支撑我们设施产蔬菜产业的发展。

图片
一些栽培模式的创新,还有设备的创新都有一些成果。还有土壤连作障碍,这个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主要从技术上来解决,比如土壤消毒、高温、水煮田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产品,利用产品来进行土壤处理,解决连作障碍问题。主要特点就是做起来简单容易,受农民的欢迎,效果不错。特别是化肥的减量技术,已经形成了设施不同作物,黄瓜,番茄,绿色高效生产有机肥替代品,做到在低中高肥的设施田内,有机肥替代的方法,可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量还是减少30%以上,另外能够增产的5%以上,就说不增产,化肥能够减少30%,这个比例还是相当高。

图片

近年很多的绿色的产品,以有机微生物为核心的绿色的产品。甘肃农大他们研发的这种生物肥效果也非常好,还有湖南农科院研究的从光和细菌提取分离出来的一个菌种进行发酵培养。防止病害特别是防治病毒病,效果是非常好。

蔬菜生产中机械化现在进入了一个高速度发展的时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过去蔬菜的机械化可能很少。尽管我们看大田,人家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十八十甚至90%像小麦这样。我们蔬菜也就20%,那么现在我们机械化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包括我们的一些定植,我们的收获,部分的作物都可以机械化。那么现在这5年机械化我们提高了大概15个百分点,现在能达到35%的样子,但是在大田比还是差距比较大,但是蔬菜永远也不可能像小麦那样极大程度那么高,因为它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在不断的提高我们机械化的程度。

另外分级包装的水平在提高,都有很多地方都有标准的包装箱周转箱,很多地方都预冷,所以大部分蔬菜长距离运输的效果非常好,流通损失逐步的降低,再说流通损失30%肯定比这要低。鲜切菜也在开始在发展,鲜切菜因为国外发展的是比较早,那比例也比较大,我们国家刚开始,但是已经开始做了。

图片
我们的科技创新还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问题也不少,我们科技创新面临很大挑战,比如说我们一种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另外我们的品种就大同小异,同质非常严重,一个品种展示会能有上千个品种,看看有个性的品种没几个。国外的品种商品性好,还最主要的像胡萝卜它是一个柱形的,我们的胡萝卜经常是一个锥子型的。一些育种的技术还是我们没有国外那么成熟,包括常规技术还有产品。我们的平台也不如国外,还有我们创新的环境,特别是我们品种的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还是差距更大一点不利于组织创新。所以种业的定位还是支撑产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参与国际竞争,还要保证我们蔬菜生产的种业的安全。要加强资源创新,要加强我们的基础性研究,还要加强育种技术研究。另外我们要坚持我们育种目标的多样化,这是我们国家的特点。我们农村发展农业振兴也要体现一个多元化,我们的科技也是要提升。

最后,就是数字农业的问题,农村农业将来肯定要数字农业发展,到了蔬菜也要补上,但是说数字农业这个路可能更远更漫长,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智能农业。实际上我们离这条路还是比较大的距离。这些数字农业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物联网,一个是大数据,还有一个精准农业,还有智慧农业。核心的问题,现在农业大数据不行,我们国家关于蔬菜生产的大数据基本上是空白。什么气温,什么温度下,什么光照,怎么生长发育的情况,这个数就没有,你搞什么大数据,所以从现在开始不断的积累这个事。可能通过20年的积累,真正实现数字农业,还要更长的时间,要尽快的开展。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