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行业要闻 > 正文
我国耐盐碱抗寒抗旱油菜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锄禾网|来源: | 2024-06-05 | 次阅读
6月2日,“环渤海耐盐碱抗寒抗旱油菜新品种观摩会”现场传来好消息,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连片示范的油菜新品种“中油351”,在苗期持续低温、最低温度突破-17℃及春后累计降雨仅25毫米左右的情况下,机收实收亩产菜籽246.65公斤,打破了甘蓝型油菜在环渤海寒旱盐碱地不能越冬的限制,为利用盐碱地促进油菜扩面增产、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专家介绍,目前环渤海地区主要种植的油菜是我国传统的白菜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相比,甘蓝型油菜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等突出优势,其种植面积已达到我国油菜总种植面积的90%。然而,甘蓝型油菜在北方寒旱盐碱区难以安全越冬,为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增强我国油料供给保障能力,耐盐碱抗寒抗旱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培育势在必行。
为此,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培育出了兼具高产优质、耐盐碱、抗寒抗旱和适宜机械化等特性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中油351”。经在河北、山东盐碱地进行的多年多点试验,“中油351”的上述特性均表现突出,在2021—2022年度河北省强耐寒油菜区试中,亩产量249.07公斤,含油量45.14%,比当地白菜型油菜产量增加42.96%,产油量增加52.89%。
据专家估算,我国北方适于油菜生产的盐碱区面积达1亿亩,以我国当前油菜平均亩产142.7公斤、平均含油量44%计算,加大耐盐碱抗寒旱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可每年增加菜籽油供给约628万吨,可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约18个百分点,对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盐碱地经济绿色循环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均具有重大意义。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热文榜单
盐碱荒滩也是金山银山
按下科技“加速键” 节粮减损
农业农村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签
“蓝色粮仓”向“新”出发
夏粮主产区小麦收获进度加快
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26亿亩
加快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
两部门加强“三夏”跨区农机运
农业保险扩面提标护航粮食生产
2024年农业农村部蔬菜中药材专
2024年农业农村部蔬菜中药材专
推进国际农业合作 应对粮食安
刘国中在新疆调研时强调 切实
202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
全国农技中心部署粮油作物大面
全国农技中心部署粮油作物大面
我国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代表黄
全球庆祝首个“国际马铃薯日”
透过数字看“力度”和“温度”
“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宣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