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种养结合 > 正文

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探索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

锄禾网|来源: | 2019-09-19 | 次阅读

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探索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探索出了一个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旨在为产业扶贫提出新思路,同时为发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参考资料。

一、主要做法

(一)推进三大转变,探索山区产业升级新模式

着力资源有效利用,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1.推进农田资源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针对广元市20万余亩下湿田、低洼田多年来只能种植一季水稻,粮食生产产量低、品质不高、效益不优的现状,选择下湿田占比较高的昭化区王(家)磨(滩)片区探索推行稻渔综合种养,以百亩为起点,千亩连片成带,万亩集群发展(图1)。经过三年的实践,保水性好的下湿田、低洼田成为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的最佳适生区。

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探索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

昭化区

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探索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

苍溪县

图 广元市昭化区、苍溪县下湿田、低洼田

2.推进种养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充分利用稻渔共生互利优势,推行稻渔综合种养“双千”行动,对稻田实行标准化改造,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将山区下湿田传统的一季稻谷种植变为稻鱼、稻虾等多元种养,达 到 一 水 两 用 , 稻 渔 双收,形成山区稻田产业升级版。

3.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向绿色高效转变。坚持“稳粮增效、以渔促稻、以稻护渔、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水生生物对化肥农药敏感度高的特性,引导群众转变滥用农药化肥、粗放种植水稻的传统习惯,推行以鱼虾等田间吃食害虫、清除杂草、和泥通风、鱼粪肥田的绿色高效生产方式,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升稻渔品质。

(二)建立三大标准,

打造山区稻渔建设新模板立 足 四 川 北 部 盆 周山区区域实际,开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产业化模式创新,着力构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 品 牌 化 的 山 区 稻 渔“四化”生产建设体系。

1.内外结合,打造基地建设标准。坚持田内、田外种养结合,大力实施“一沟一塘”田间配套工程,完善制定山区标准化稻渔田间工程改造标准。

在稻田内开挖不超稻田面积10%的宽2.5m~3m、深1.2m~1.5m的鱼沟,构建稻渔共生的最佳生态小气候。在田外按照每100亩基地配套10亩池塘的标准,建设前期苗种培育、中期养殖、后期集鱼池塘,确保鱼种就地培育、就近投放,下田鱼种成活率大幅提高,实现稻田生态种养和池塘生态高效养殖的结合。

2.调优结构,统一品种遴选标准 。 立 足 地 理 标 志 产 品 “ 王 家 贡米”“苍溪鳖”主产区的独特资源,结合绿色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加快推进稻渔产业品种结构调整,优选适宜不同海拔区域、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以及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鱼虾品种进入示范区。

3.集成创新,建立生产技术标准。重点对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捕捞加工、质量管控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制订《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广元市质监局已经在全市公开发布,在规范中明确生物有机肥、绿色防控等投入品标准,水稻栽培、水产养殖技术标准,科学确定水稻种植密度、水产品放养密度,推行品种、技术、管理、品牌、销售五统一,积极打造昭化稻田土鲫鱼、黄辣丁、苍溪鳖、剑阁小龙虾等地方特色品牌,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

(三)推动三产融合,挖掘主导特色产品新价值

以深化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链为导向,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整体效益,实现多方联动、合作共赢。

1.订单生产农工融合。支持广元市内山清米业、梨乡米业两家优质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技改扩能,大力发展优质稻米订单生产,形成“企业+专合社+农户”的三方共营模式。

2.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融合。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引导京东、阿里巴巴以及农村电商,搭建智慧农业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物联网监测+产品质量安全溯源”。

3.创新业态农旅融合。深挖稻渔综合种养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稻香鱼跃,醉美百胜”为主题,在昭化磨滩百胜核心示范基地新建1500m 2 的稻渔广场,配套建设景观池塘、步游道等设施,着力打造川北地区最美渔村。依托昭化区、苍溪县和剑阁县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着力打造一批有机稻认购、生态稻渔休闲垂钓、农家餐饮娱乐三位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集群,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附加值。2016年以来,先后在昭化磨滩、苍溪永宁、剑阁元山等稻渔基地开展捉鱼、钓鱼比赛等系列活动30余次。

(四)凝聚三方合力,构建稻渔产业发展新机制

采取“政府补、企业投、群众建”的方式,健全政策、资金扶持机制,掀起新一轮稻渔综合种养热潮。

1.政策驱动。昭化区、苍溪县和剑阁县委、政府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纳入财政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集群,出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积极整合行业扶贫、产业扶贫等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推行“技术专家+核心示范户+示范区+辐射户”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稻渔产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产业间相互支持、合作、协调、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

2.协会引领。引导稻渔综合种养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组建生态渔业协会,鼓励协会会员带动周边小专合社、农户发展稻渔产业,根据带动情况给子会员单位1万元~5万元奖励。

3.群众主体。通过示范户每年看得见的收入引导群众主动实施稻田标准化改造,区财政按每亩优质稻种100元、鱼种300元、有机肥料100元、统防统治7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全面激励群众发展稻渔。

二、创新成果

(一)在全省率先探索山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路径

成功将山区下湿田、低洼田传统的一季稻谷种植变为稻鱼、稻虾、稻蛙等多元种养,促使保水性好的下湿田、低洼田成为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的最佳适生区,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季田收益反超二季田。联系和示范带动周边种养农户和业主6000余户,新增稻渔综合种养公司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家庭农场20个,百亩以上种养大户100余户。直接吸纳当地农民就业或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4000余人,为山区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后,留下的老、弱、病、妇人员提供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就地务工的机会。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个,昭化区成功跻身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三年来共新增效益1.56亿元。

(二)发布新标准的《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针对山区稻田相对分散、海拔高、水温低等特点,《规范》在技术标准上进行了多项创新,科学规范了广元市5万余亩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一是将田埂统一加高至60cm~80cm,水稻收割时留茬30cm~40cm,稻田再蓄水30cm,推进田内秸杆转化成鱼类饵料生物,延长田内水产品生长期3个~6个月。二是在水稻栽培前15天增大肥料施用量,亩施用150kg发酵羊粪和30kg水稻专用肥,为稻田提供丰富的有机质。三是在宽2.5m~3m、深1.2m~1.5m的鱼沟内增设低于鱼沟40cm~50cm,面积占鱼沟面积15%砖砌小型鱼凼,便于田鱼起捕。四是通过轮作换茬、合理密植、增施钙肥与硅肥、设置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农业措施用以防治消灭水稻病虫害。五是将绿色水稻栽培与稻田水产品养殖有机结合,种植国标优质稻,投喂全价配合饲料,鱼、虾、鳖粪作为水稻主要有机质来源和养份,显著提升了水稻品质,实现了渔稻互促、一田双收。

(三)提出稻渔综合种养与苗种培育配套的新模式

在 稻 田 内 沿 田 埂 开 挖 顶 宽2.5m~3m、底宽1.2m~1.5m、深1.2m~1.5m,占稻田面积10%左右鱼沟、鱼凼的同时,在田外每100亩稻渔基地配套建设10亩苗种培育池塘,将田内种养与田外水产苗种就地培育相结合,确保下田水产苗种的就地培育、就近投放,解 决 了 山 区 稻 田 相 对 分散、外购苗种下田成活率差的难题,体现了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的区域特色。

(四)生产具有稻渔综合种养特色的功能性大米

在 开 展 稻 渔 综 合 种养的同时,通过鱼、虾、鳖粪向水稻生长提供充足有机质,结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和向水稻喷施富含有机硒、锌、钙等特色叶面肥,鱼粪、微生物菌肥和叶面肥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源,万亩核心示范区产出富硒、富锌、富钙等优质功能性大米品质显著提高,稻米售价达40元/斤。该稻米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在送检的9个样品中,其中重金属含量检测 值 均 远 低 于 国 家 标 准(GB2762-2017),产地适合生产优质稻米。而稻米中微量元素硒、锌、钙的含量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其硒含量0.8mg/kg、锌含量11.8mg/kg、钙含量64.6mg/k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 0 1 1 标 准 值 分 别 为 : 硒≥0.15mg/kg、锌≥10mg/kg、钙≥40mg/kg),属于功能性农产品,营养价值高,成功斩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

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自2016年3月开始实施到2018年10月底,广元市充分利用20余万亩低产田、下湿田资源,应用推广山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万余亩,建成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个,10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近100个、专业合作社40余家,家庭农场20余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年来共新增效益1.56亿元。其中昭化区农业局2016年应用推广0.3万亩、2017年应用推广1万亩、2018年应用推广1.8万亩;苍溪县水产渔政管理局2016年应用推广0.3万亩、2017年应用推广1.2万亩、2018年应用推广2.2万亩;剑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2016年应用推广0.2万亩、2017年应用推广0.5万亩、2018年应用推广1万亩。三县区自2016年来,通过发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新增销售收入23121万元,新增利润15600万元。

(二)社会效益

广元市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联系和示范带动周边种养农户和业主6000余户,新增稻渔综合种养公司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家庭农场20个,百亩以上种养大户100余户,提高了全市内农户和业主对稻渔综合种养的认知程度和技术水平。

三年来,通过稻渔种养结合,形成了黄颡鱼、小龙虾、青蛙三大水产养殖品种,王家贡米1号、2号、旌优127、宜香优2115三大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品种。通过水产品的排泄物向水稻提供充足的有机质和养分,显著提升了稻谷品质,提高了稻谷销售价格,产出的优质稻谷单斤售价达到2元以上,比传统稻谷提高了70%左右,亩均稻渔综合收益突破了4000元,实现了稻渔双丰收。田内有鱼不能用农药、鱼粪肥田不再用化肥、稻谷籽粒饱满口感醇香成为大米经销商的共识,显著提高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王家贡米”和绿色产品“女皇贡米”的知名度,优质渔米的最低售价一般为16元/斤、最高售价达到了40元/斤。同时带动了以休闲垂钓、下田捉鱼、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品鱼赏米等三产业,发展农家乐40家,年接待各类钓游客50余万人次,带动休闲旅游消费5000余万元。

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探索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


(三)生态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田中种稻、四周坑沟发展渔业,充分利用了稻田的土地、水域和生物资源,更大程度挖掘了稻田渔业的生产潜力,可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开发了渔业生产潜力,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田为水产品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水产品为稻田起到了松土、增加通透性、吃食幼虫和虫卵,水产品的排泄物作为水稻最佳的有机质和养份来源,大幅度减少病虫害,可减少农药使用量68%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50%左右。稻渔工程化改造后,亩均增加蓄水200余立方米,有利于稻田灌溉,提高稻田防洪抗旱能力,有利于调节稻田的地温,增加溶解氧,促进微生物增长,加速有机物分解,使土壤养分转化率提高,增加水稻分蘖数,提高稻谷产量,确保稻谷稳产。

四、结论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有机结合,适用性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广元市在昭化、苍溪、剑阁三县区利用下湿田、低洼田发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5万余亩,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千斤稻,4000元~10000元产值”,促进了广元市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三年的实践,广元市探索出的山区稻渔发展新路径与助推5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两大经验在全省推广,有助于推进省内山区地区100余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形成了黄颡鱼、小龙虾、中华鳖三大水产养殖品种,王家贡米1号、2号、旌优127、宜香优2115三大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68%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50%左右,稻谷品质显著提升,生产的富硒、锌、钙功能性大米最高销售价格达40元/斤。带动了以休闲垂钓、下田捉鱼、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品鱼赏米等三产业,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