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观察 > 深度解读 > 正文

电商要携手农批共推新浪潮

锄禾网|来源: | 2020-07-07 | 次阅读

     最近,国美、滴滴相继入局生鲜电商行业,引来一波关注,关注他们能走多远。

 

  而几乎与此同时,因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出现聚集性新冠疫情也引发了同样的关注,关注农产品批发市场还能走多远。


  生鲜电商肯定是要走下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肯定是要办下去的。此刻相遇在疫情前,“后浪”拍打着“前浪”:问君能有几多愁?且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实,农批和电商这两大农产品流通主体,虽然一旧一新、一老一少,目前却共同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拷问。是各走老路,还是共同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子?两个行业在提升自身生存能力的时候,融合发展会不会是最简洁的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每一个主体的面前,是不是要按照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思路来谋划?


  在当前“六保六稳”的大局下,生鲜电商要重新审视盈利模式。生鲜市场是个千亿级大市场,潜力巨大。据艾瑞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2019年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期有接近40%的行业增速,远高于全国零售行业20%的增速。预计到2022年,生鲜市场的总交易规模约为7000亿元人民币。又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2020春节期间,生鲜电商行业日均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009万,较2019年春节大增91.46%,较2020年平日增长29.86%。战疫期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挥了重要的保供作用。但是,这里面有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就是抗疫期间全国集体餐饮基本停止,居家消费正好是电商的天下,所以有了上面的增速。


  但是无论增速如何,生鲜电商行业的盈利一直是困难的。早在2012年,生鲜电商作为未来发展的风口,成为各大电商投资热土。阿里的盒马鲜生,腾讯的每日优鲜,以及叮咚,永辉,美团等等。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迷你生鲜、妙生活、我厨等众多中小生鲜电商相继宣告破产。由于生鲜品类标准化程度低,损耗率高,品控难度大等特点,生鲜电商要想走通盈利模式面临的阻碍并不小。据报道,目前只有阿里的盒马生鲜旗下的mini模式全面盈利,行业内能实现盈利的企业不足1%。


  盈利的阻碍主要还是在电商的经营理念上。生鲜电商特别需要重新看待“直采”模式。无论是总部统一采购、区域统一采购还是门店自采,生鲜零售无非是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两种模式。前者是指向商家向生产商或基地农户直接采购,后者则是通过批发商、代理商采购,采购渠道包括基地采购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年轻的电商们认为,源头直采,有利于控制质量,减少流通环节,保持价格低廉。但此类模式往往对于企业的资金实力、采购规模、买手团队的规模和能力要求很高,这不是一般企业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而果蔬品种与流通链条是一对矛盾——流通链条越短,成本越低,但品种也越少;流通链条越长,成本会高,但品种也会越丰富。多数商超和电商在尝试过产地直销之后,又走向了农批,以获得更有效率的供货来源。据统计,新零售业态兴起以来,直销模式有所提升,但并未改变分销模式即农批的主导地位。2/3的农副产品供应仍然来自分销模式。新发地2019年交易量1749万吨,交易额1319亿元人民币,连续17年双居全国第一,承担了首都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


  农产品批发市场货源低端,这恐怕是做生鲜电商的基本认识。这一波国美、滴滴的加入,恐怕还是这种认识的延续。这不是铁证吗?从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冠疫情都在这里爆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关停,给电商传递的信号也许就是商机。


  但这个商机绝不是给电商一家的,而是给整个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此次抗疫,农批和电商同样迎来转型发展的机遇。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机遇不是农批的凋敝,而是农批的下一个转型升级浪潮。电商应该锲入这个浪潮中,寻求共同发展路径。而另辟蹊径,并不是创新之路。


  新发地出现疫情聚集之后,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以直销取代分销,以短链替代长链,也就是“绕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观念又浮出水面,但这绝不是积极的态度。中国的生鲜电商要实现稳定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发达国家那种以直销为主的供应模式,并不符合我国以小农户为农产品供应主体的现状,也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家庭对于农产品品种多样化、消费规模少量化和消费时令性的要求。只要我国土地基本制度不变,农产品批发市场就会永远屹立在那里。正如乡下农房,是城里人寻找乡愁的归宿;城里农批,恰是农村人城市化的驿站。城乡在这里守望相助。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社会效益也是电商们应该关注的。到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构筑起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农批在引导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上,成为最大的龙头。通过建立稳定的采购群体,构建起毛细血管一样的购销网络,为农户和经销商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产地批发商签订收购合同,农民实现了产销衔接。一些批发市场开始探索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实行“基地+市场+ 零售终端”的经营模式,通过产销衔接,实现了流通成本的降低。虽然电商发展快,但是物流并没有形成。电商要可持续发展,搭车农批物流,是捷径,更是路径。


  当然,农批确实也落后了,不然也不会连续“出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先天不足,布局不科学,交易手段落后,公益性地位尚未体现,市场经营能力不强等等。有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批发交易中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0年的80%以上下滑至2016年的66.9%。除了与农超对接、电商等渠道分流有直接关系,还与什么有关系?应该说与自身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力有关。对此,国家历来有各种规划建议,推动农批的现代化建设。2011年国务院就出台文件,确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质,但目前还是“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


  比如新发地市场,就是集体经济的产物。全国约4500多家农批,民营企业投资占比60%以上。市场以经营性盈利为主,产权问题让管理者对改造升级的主动性不足,投入欠缺。专家认为,下一步,国有化改制将是农批转型的基础性工作,公益性改造将在后疫情时期成为农批转型主题,政府要规划要投资要监管要立法。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银川市2017年出台了《公益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施方案》,以股权投资为主要方式,对该市5家大型农批进行公益性改造,形成了集批发、配送、零售于一体的全链条公益性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


  后浪前浪都是浪,不必“五十步笑百步”。电商应该积极参与到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革浪潮中,以“后浪”的冲击力,促进农批成为能继续奔涌的前浪。电商通过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去关注“三农”,效果效益巨大,会带动全产业链进步。电商更要转变观念,靠“烧钱”手段跑马圈地不是卖农产品的范儿,要看到更多的消费者是通过集体“食堂”、社区“饭店”依赖着农批。而电商可以把自己的高端要求放进农批,促进农批产品的多样化分级,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惠及全产业链。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