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遗产 > 正文

东湖评论:以农耕文明滋养美好幸福生活

锄禾网|来源: | 2024-04-10 | 次阅读

近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授牌仪式在湖北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举行,秭归柑橘栽培系统、京山稻作文化系统、咸宁古桂花树群等获得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授牌。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没有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过时,反而像一座座生物、文化的“基因库”,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源源不断为新时代美好幸福生活提供着丰厚滋养。

精耕细作、排水灌溉等农耕技术,耕读传家、半农半儒等耕读文化,“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建”等岁时节令……农耕文明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根基,不仅蕴涵着哺育中华儿女的物质文明,以生产技术、耕作制度让我们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和丰富的生产资料,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农业经济基础;还蕴涵着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节庆习俗,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赋予我们深植血脉的勤劳、节俭、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农耕文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等影响,存在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空心化”、民间艺术和民俗技艺濒临失传等问题和隐忧。如果农耕文明被弱化,粮食安全将失去稳定保障,建立在农业“压舱石”之上的其他相关产业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也将受到侵蚀。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农耕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传承农耕文明,让农耕文明成为共建美好生活的深厚底蕴和不竭动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支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能力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强县域主导及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富起来;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教育,让农耕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深入人心。从社会层面来看,应积极倡导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耕文明传承和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领域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以文兴业、以文惠民,推动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融合发展,让致敬耕耘、致敬农民的氛围蔚然成风。从个人层面来看,应增强对农耕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参与农耕文化的传承活动,到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将农耕文明的智慧和品质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共建美好幸福生活贡献个人力量。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千百年来,农耕文明蕴涵着中华儿女对幸福生活的最真挚、最朴素的追求,又赠予我们通往这种物质富足、精神丰盈的幸福生活之钥匙。我们应该珍惜中华民族独有的这份宝贵遗产,共同努力在赓续农耕文明中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肖鹏(“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