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锄禾有机3.0 > 自然农法 > 正文

宜兴:“稻鸭农法”铺展屺山强村富民新“稻”路

锄禾网|来源: | 2020-07-17 | 次阅读

小暑时节,在芳桥街道屺山村,一片绿油油的有机水稻田映入眼帘。稻田里,一只只小鸭子探出头来,发出“嘎嘎嘎”的叫声,谱写出屺山村村民奔小康的“绿色欢歌”。

屺山村所在的芳桥街道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湿润,尤其适宜种植有机水稻。2018年,在成功摘得省“味稻小镇”荣誉称号后,为加快街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芳桥又启动了“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基地”建设。街道引导辖区内屺山村等各涉农单位和个人在水稻种植环节逐步向优质化与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和相关部门沟通,选派专业农技人员,挂钩各地,时时关注着稻田动向并提供最及时的指导。

在农技人员建议下,去年,屺山村党总支计划和部分村民一起闯新路,在芳桥街道率先尝试“稻鸭农法”。但乡亲们的质疑也随之而来:“搞鸭稻就是‘做梦’,不用农药化肥减产怎么办?”“鸭子把田里的苗和穗祸害了怎么办?”“鸭子没养好、田又没种好,赔个精光怎么办?”……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村党总支决定先做给大家看,再带着大家干。因为村党总支书记王忠健等见到过“梦想成真”——早在2004年,我市就引进了“稻鸭共育”技术,在和桥镇部分村进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没想到火啦!去年试种了30亩,1公斤鸭稻米就卖到20块,而乡亲们种的普通大米最高才卖7块多,你说划算不?”王忠健和记者算起了账,虽然产量有所下降,但有鸭子吃水草和害虫,省下了饲料钱,每只鸭子也卖出了50元的高价。尤其让王忠健高兴的是,这种绿色生产模式,引起了当地部分企业主的浓厚兴趣,也激发起当地群众参与的热情。蒋锡军是某机械加工企业负责人,在慕名“尝试”了鸭稻米后,便主动成为家乡优质农产品的推介人。

“今年,有不少村民表示都想跟着种,但我们反而不敢带了。盲目扩大生产,万一赔了怎么办?”王忠健说。今年,屺山村党总支又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准备再试一年,等鸭稻技术完全成熟后,尽快申办有机品牌,和乡亲们走共同富裕之路。“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我们种的普通大米城里人不爱吃,卖不出好价钱,我们就少种或不种;我们种的鸭稻米城里人爱吃,能卖出好价钱,我们就多种。但是首先要熟练掌握生产技术,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根据市场来确定产量!”王忠健总是向慕名来“取经”的村民讲解“鸭稻经”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稻鸭农法”主要是在稻田里利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减少化肥、农药公害,实现水稻纯绿色生产。“但是一亩地养多少只鸭苗,适合的品种有哪些,何时放养,都有讲究。”站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旁,王忠健说,“每亩地最多养30只鸭苗,绍兴麻鸭类型的中等体型品种均适合,肉质好,鸭毛易脱。气温得20℃以上才能往田里赶鸭子……”在扩大种植面积后,忙不过来的村干部们,还特意“培养”了史顺芳等几位村里的纯农户,利用农闲时间负责放鸭子,不仅每天有近百元的打工收入,更是希望他们能够耳濡目染,将来在村民中推广新技术。

夕阳西下,地处屺山脚下的屺山村鸭叫声再起。王忠健说,过去特别烦这声音,可如今听起来,心里特别舒服。“稻因鸭而优,鸭因稻而贵。”屺山村绿色发展“鸭稻”综合种养,让稻田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这“生态好声音”,成功“唱出”屺山村强村富民的新“稻”路。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