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绿色融投 > 特色小镇 > 正文

“复制+粘贴”有用吗?陕西这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告诉你答案

锄禾网|来源: | 2021-06-03 | 次阅读

商户,一家没有,巷道,垃圾堆积,景区,荒草丛生......



起初,我们都以为自己搞错了。在陕西旅游如此火热的今天,这样的场景是极为罕见的。但是,当我们从瓦砾和废墟中走过时,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2020年4月,正在进行拆除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新华社 李亚楠 摄



近几年,陕西打着“特色小镇”名头的网红景区,正在快速消亡。



似乎,“复制+粘贴”,快速批量建造小镇,再赋予一个故事——管它是不是真的,这招不灵了。以陈忠实文学作品《白鹿原》为背景诞生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号称投资3.5亿,开业当天曾接待游客12万人次,现在门庭冷落,不得不拆除。



2017年,富平和仙坊景区,曾经热闹的街区如今空无一人。图片来源:浪西安



根据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显示,陕西全省乡村旅游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二。作为乡村旅游的代表——袁家村,在短短10多年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而自这之后,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站上了风口。



模仿者下场一般都不好——它们大多“批量倒闭”,最终沦为“鬼镇”。这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反思。



陕西这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值得警惕



特色小镇这个词起源于浙江,2014年首次被提及,随后,国内很多地方为了搞活县乡一级的经济发展开始效仿,于是各种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自从陕西乡村旅游的代表作——袁家村打出一片天地后,各路资本的一场“复制+粘贴”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富平何仙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礼泉县官厅村......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特色小镇,现在悉数没了踪影。



据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陕西已经打造97个旅游特色名镇和15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那么,它们的结局如何?在2021年的今天,我们搜集了一份陕西“特色小镇死亡名单”(不完全统计),看看曾经的网红小镇,如今落得何种下场:



礼泉官厅民俗村:距离袁家村不过1000米的官厅民俗村,正是袁家村众多的模仿者之一。尽管这里与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的袁家村近在咫尺,却宛如两个世界。与袁家村车水马龙的阵势相比,这里门可雀罗,冷冷清清,如此大的投资,直面现状,令人唏嘘。



富平和仙坊景区:从2017年开始,和仙坊景区两旁的街道,没有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商家迷茫的眼神,也无所适从。到2021年,和仙坊已被政府查封,法人也因另一起诈骗刑事案件被西安警方抓捕。



三原张家窑民俗村:原本于2016年开园,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原因,开园时间一推再推,直到关门都没有开园,也没有对外宣传过,因后期各种土地纠纷和管理等问题,如今空无一人,残破不堪的景象令人吃惊。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与开业之初的火爆相比,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结局却相当反转,2019年,据蓝田县白鹿原管委会统计,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每天游客不足千人,许多商家关门大吉。2019年8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暂停营业。



礼泉东黄小镇2015年10月开业,2016年8月商户便成批关门,整个小镇来得气势汹汹,走得脚步匆匆。如今的东黄小镇,各条街道两侧的商店全部大门紧锁。入口处舞台周围凌乱的桌椅和废弃的搭建工具,显示出这里已许久没有游客到来。



蒲城重泉古镇:重泉古镇位于蒲城县孙镇,到2017年为止开业近2年,周末还有一些人气,平日人气较差。曾经红红火火的民俗村,如今却成了冰冷的寂寞古镇,冷清的街道上只有稀拉拉的游人,商铺关闭过半,仿古建筑无人观看,不禁让人感到可惜。



奇怪了 特色小镇为何“高开低走”



经营得好的民俗村,像磁铁一样吸引游客,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而经营不善的民俗村,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一样,正在经受市场的洗礼和淘汰。



礼泉东黄小镇、蒲城重泉古镇、富平和仙坊景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这些投资巨大的项目,起初“看起来很美”,但后来却“高开低走”,最终落得一个人去楼空的下场。



用陕西乡村旅游某一位从业者的话来说,陕西众多的民俗村当中,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的小吃城而已,除了环境不太一样,价格贵一点,而且,这些民俗村中的所谓“美食”和“小吃”的味道有时候还真的不如城里的小吃城。



此外,这些“特色小镇”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几件叫不上名字的老物件——甚至可能是网上买来的,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历史文化古镇”,当然,这些小镇的最终的结局统统变成了郊区“小吃城”。



2020年4月,正在进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新华社 李亚楠 摄



举个例子,看看白鹿原民俗村,借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不到一年,一座白鹿原就出现了三家民俗村,除了同质扎堆问题严重,在这里,更是找不到任何历史文化底蕴。



先说美食,这里到处都是“白鹿原老酸奶”“黑娃铁板鱿鱼”“田小娥粉汤羊血”,陕西的美食,在这里不过是“换了个皮”继续卖——并且价格更高。



当然,游客在这里更是找不到《白鹿原》书中描绘的场景,因此必然无法见到关中文化与当地民俗,见到的只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化经营。尽管这里日接待游客量一度达到12万人次——我想这些人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不去对接用户需求,深入挖掘当地的优势项目,总想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走捷径,结果只能是败光人气,运营几年便草草收场了事。



讲真的 别把特色小镇“玩坏了”



中国人向来有一个特点,一些人见到某项事物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个人意见)。特色小镇的打造不是跟风赶时髦,更不是“请客吃饭”,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拿出耐心和创意,一砖一瓦去建设、一草一木去培育。



因此,打造“特色小镇”,成事在人,也在于魂。



前者在于如何做好收入分配,让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与运营者充分调动积极性——这也是特色小镇商贩们最关注的问题。以袁家村为例,一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庄,却屡创奇迹——2020年,全村实现销售额10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万元,酸奶合作社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有的村民1万元入股了粉条合作社,年底就拿到了9100元的分红。生意如此红火,这是为何?



礼泉县袁家村



袁家村党总支副书记师馨一曾在采访中给出答案。“村里通过制度设计,把农民培养成经营主体,用股份合作的方式,调节收入分配,把所有村民的利益绑到一块,大家都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村民自我管理,比专职的运营团队管理更有效。”师馨一说。



通过合作社调节收入分配,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同时,兼顾每家每户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袁家村“一人富不算富,共走致富路”成为可能。



后者更要注重特色小镇的“灵魂”,同质化严的特色小镇,游客去了品尝的美食和旅游体验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而已。这样一味的东施效颦,不仅没有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结果也只能一地鸡毛,负债累累。



不去亲身体验,只做简单的“复制+粘贴”,游客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是为了体验特色小镇的魅力,结果,就这?这样的生意能长久才怪。不论是企图借文化之名捞快钱的开发商,亦或是为追求政绩盲目跟风的地方政府,都应该反思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意大利五渔村



以享誉全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意大利五渔村为例——也是乡村旅游的终极“目的地”。它的旅游发展途径也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五渔村的村民以种植葡萄为特色路线,发展葡萄酒产业,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积淀,悬崖边的建筑式样、梯田式的农业种植、以“五渔村”命名的葡萄酒逐渐成为了当地文化烙印。这里的色、香、味俱全,吸引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同时,也带给艺术家创作灵感,成为雕塑中和油画里的情节溯源。



五渔村,通过文化元素串联起的一整部旅游印象,加深了游客对于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认知,让五渔村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打卡地。



礼泉县袁家村



因此,建设运营特色小镇,要在找准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模式、机制等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开发商要把它当做“百年老店”来规划建设,而非为官一任的政绩,或是抱着捞一波快钱就走人的心态。



实际上,国家对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已有察觉,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统一实行清单管理,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将企图“浑水摸鱼”的所谓“特色小镇”打扫出局,也给那些“投机倒把”者警示纠偏。



最后,我想用法国这座小镇的故事来作为文章结尾:



1614年,格拉斯的农民们,开始种植各种香料花卉,随着王室大量使用香水,香水业日渐兴隆......



1730年,法国第一家香精香料生产公司诞生于格拉斯市。从此,香水业在格拉斯落地生根......



1840年,当合成香料诞生在这里的时候,格拉斯赢得了“世界香水之都”的称号......



这是法国格拉斯——一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它成为“世界香水之都”,用了二百二十六年。



来源:大唐鹅厂


作者/来源:三秦广播站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