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锄禾有机3.0 > 有机生活 > 正文

孙姗 | 自耕自足,他们一家在加拿大做农民

锄禾网|来源: | 2019-04-24 | 次阅读

新年的第三个周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下了五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一天21.8厘米。

孙姗坐在距离国会十几公里的家中,研究着怎么给自家的小农场报税。不用抬头,她就能感觉到窗外大雪飘飘,白皑皑一整个童话般的世界。

在成为农夫以前,孙姗和先生李波都在北京的NGO组织工作,每天都在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却很少有机会亲手做一顿饭。更不用说像现在这样,一家人吃的大部分都是亲手种出来的。

“好幸福啊,可以看想看的东西,想怎么做顿好吃的。” 孙姗说,现在每天都在踏实地生活,没有与具体的事擦身而过。

2

当个人的生活不可持续

孙姗是地道的北京人,上小学时就住在离天安门不远的街上。那时候城市很安静,阳光很舒服。每到冬天,她总跑去故宫背后玩,护城河冻结了一半的时候,小孩子扔一把石头在河面上,可以听到好似鸟鸣的声音,很神奇。

后来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她家也越搬越远,直到五环外。1997年,她到了美国,在乔治梅森大学念环境与公共政策硕士。毕业后就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癌症研究所工作,一边在马里兰大学攻读动物学博士。这在当时也是极难得的工作机会,可她总觉得哪里不对头,不能再待下去了。

孙姗决定回国,接近社会的真实面。2002年,通过国际环保组织“保护国际”的面试后,她回到北京,和北京大学的吕植老师一起,在孙妈妈办公室的二楼创办了“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后来保护国际中国项目搬到了北京大学,重点支持中国西南山地横断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孙姗作为执行官员,那五年中奔走在西南四省的林间水域,她说就像是经历了一次上山下乡再教育。原本她并不懂得书本之外的环境保护是什么,甚至当年她回国的时候,她的家人还将“环保”与“环卫”混为一谈。孙姗从他们支持的基层社区环保组织身上,学到了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环保知识。

3

一直到孩子两岁以后,孙姗没办法单独带着他出差。她在自己亲自照顾孩子和自身的事业追求间,产生了强大的拉扯。2012年,孙姗带队参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地球峰会。会上,来自全球各地、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奋斗了几十年的各路神人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孙姗强烈意识到:地球环境的可持续,首先每个人的生活要可持续。2013年冬天,北京严重雾霾。五岁的杰瑞熊出现严重过敏,眼睛喉咙水肿,眼睛闭不上,声音嘶哑,吃了过敏药会好一点,可下次雾霾又会再犯。

同时她和李波的身体都出现了亚健康,吃不好,睡不着,焦虑,害怕离家。孙姗明白自己的生活不可持续了。他们信仰友善环保的生活,在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租了地种菜,却因为太忙,最后都是父母亲戚们在帮忙料理;请朋友从美国背回来的堆肥桶,很多时候都闲置着;认识到化学日用品有许多危害,但因为忙碌,无暇他顾。“我们自己都没办法做到可持续地生活,还去教别人,感觉不够真诚。”他们终于决心从无限忙碌的状态中退出来,慢下来,歇一歇。

4

农业这事儿咱们也能干

2014年3月底,他们一家搬到了加拿大。当时并没有想着要去务农,只是过去三十多年都在不断做加法,几乎一天都没有歇过。作为可持续发展培训项目的负责人,孙姗曾带队在台湾和日本参访各种优秀案例,比如日本的大地协会、台湾宜兰的志愿农民赖青松。她反思自己的职业人生看似顺利,但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更主动地选择。

到了加拿大,他们都没有急着工作,想慢慢找一份可以照顾好生活的事业。因缘巧合,他们住在安大略省布鲁斯县的农区。当地出版有一份美食与农业地图,标注着使用本地食材的餐厅、精酿啤酒厂、奶酪厂,烘培坊。孙姗和李波像挖到宝藏,趁着孩子上学,他们标注好开车两小时能到的地儿,左右出击地去参观。去了以后,就像个记者似的,把人家有关种植经营的事儿问个底儿掉。

这样过来一个月,他们发现,“农业这事儿咱们也能干,(开农场的)不都是祖传三代的农民。”他们认识了一个姓薛的华人女孩Brenda,原来在多伦多银行工作,希望改变金融界压力巨大的生活方式,决定去试试做农夫。刚开始她在朋友圈里找了五个支持者,做起来CSA(社区支持型农业),每个人每年大约550加元,可以得到16周的新鲜蔬菜和鸡蛋。Brenda的农场现在可以供应50个CSA成员家庭了。

孙姗问她,从小就没沾过土怎么就会做种菜养羊的事?她回答说,一点一点学的,不容易,但是“It’s manageable.”意思就是,这事是能做到的。孙姗回头想探访过的那么多农场,发现这个manageable还有一层意义,“这事是可控的,不会疯掉”。

5

从那之后,他们的探访地,除了别人家的农场,也有一些正在卖的农场。每看一个农场,他们就在脑海里构筑了一种乡居生活图景。看了小半年,其中两次差点就出手了。但因为从没有做过农业,要把美好的愿望落实到一块具体的地上,临门一脚时又犹豫了。

找农场的第一个月,他们不经意间闯入了布尔乔亚夫妇的农场。男主人尤金是退休农夫,七十多岁了,他和妻子安是1970年代的一对返乡青年。1986年,他们夫妻共同创办了“哲学家的手作羊毛衣”公司,与当地作羊毛工坊合作,把羊毛脂含量很高的羊毛做成粗线,用苏格兰风格的毛衣设计,在北美发展出一批粉丝。公司一度收购安大略省5%的羊毛,带活了很多农场。

6

孙姗一家与布尔乔亚一家很快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到了九月,孙姗一家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农场,尤金和安说,新农夫总是会犯一些错误,不如先在别人的土地上犯了以后,再去成熟地处理自己的农场。他们邀请孙姗一家搬到他家来住。尤金爷爷说,做农业,挣的不是大钱,是一堆好朋友,一个好生活。

哲学家的农场占地40英亩(约240亩),空间足够大。农场曾经养羊,老两口退休之后,10年不曾耕作。要准备第二年春耕,就要趁着土地上冻之前提前犁好地。尤金爷爷请来自己的好朋友——羊农协会的主席约翰,教这对新手农夫驾驶拖拉机犁地。简单示范后,孙姗和李波轮流开起了拖拉机,“一年前完全想不到自己会做农业,这会都坐在拖拉机上挖草根了。”

土地是一生想做的事

孙姗和李波给自家农耕地取名为“蕺菜园”。蕺是古汉语,指鱼腥草、折耳根,是西南山地常见的食材。李波来自云南,家里日常食用鱼腥草,出了西南却不那么常见。想不到,在加拿大的一次花卉展上,让他们给找到了。西人称之为变色龙草,不吃,只作观赏之用。蕺字有“戈”,取象征意义,他们希望好食物可以防病防身,希望蕺菜园可以在东西方之间传递文化和信息。

蕺菜园加入了安大略省一个帮助新农夫的机构Farmstart,参加了各种讲座、农场参访和农夫聚会。农业从了解当地的物候开始,比如这里一年只有5月18号到9月18号四个月无霜期,所有土壤的操作要围绕无霜期设计,如何在这之前育苗、如何建大棚,怎样在冬季来临前储存和加工食品都是农夫必备技能。还有怎样申请资金,怎样组织CSA等现代农夫知识介绍。

新青年返乡是种浪漫,但具体的工作会让人时刻感觉要疯掉。新农夫的potluck百乐餐聚会,让他们可以倾吐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第一年务农,很多农夫完全没料到最大的困难是睡不够。有牛羊的农场,有时候要三点半起床,干不完的活儿,做不完的田野记录,卖不完的菜。可以说,Farmstart提供的支持,一半是技术,一半是精神。Farmstart的广告说:我们做不到让你的务农路更容易,但是可以让你少孤单。

7

这不容易的路仍然要自己走。他们买来各种种植相关书籍,参加各种有机农业会议和农业展,像做试验一样耕种管理。接近冬天,他们尝试用覆盖地膜的方式,将绿叶菜的生产季从十月延长到了12月。还在地里尝试了至少三种玉米的种植对比试验,买了六只母鸡下蛋,三十只公鸡做肉鸡

刚开始去农夫市集卖菜,他们只是对着人微笑,完全不懂得和顾客搭讪。慢慢地,他们摊位越来越多回头客,蕺菜园出品的混合沙拉蔬菜、各种口味的泡菜成了招牌。他们手作的法式面包,让法国人都直呼幸运,能在异国他乡尝到家乡味。

务农的第二年,蕺菜园参加当地农展会,拿下两个一等奖。8岁的杰瑞熊种出的蔬菜得了少年蔬菜组一等奖,李波亲手做的多种蔬菜装饰篮也得了一等奖。孙姗则负责罐装保存食物、干燥食物,在市集销售和宣传。

8

农民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往生活里说,除了肉类,他们家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了,蔬菜、水果、鸡蛋甚至面包、豆腐都可以自产。从科学角度谈,有生物学背景的她看了大量有关植物、生态农业、土壤、肠道微生物的文献,还能基于自己的小地块为实践研究提出问题。站在环境政治的立场,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食物主权的另一头还承担着整个人类的未来。
归根到底,做农民给了她最大的自主权,去探索什么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什么才是好的生活。这也是她人生中途转场最想要找到的答案。

9

自产自足,挣一个好生活

在哲学家农场住了两年半后,依依不舍地告别两位老人,孙姗一家搬到了渥太华市郊的一个小村子。这里地理位置更方便联系更多的人。他们通过了当地“公平食物联合农场”的面试,成为被扶持的新农夫之一,还在距离农地五分钟路程外找到了一个可以负担的小房子,搬进了新家。

10

和新的一群人共同学习务农、卖菜并没有什么困难,他们再次感受到有着相似理念的一群人彼此间的信任与支持。公平食物联合农场是一个运作成熟的农场社群,除了农场、市集、新手农夫项目,他们还开发了一个“美味渥太华”地图、网站和APP,为购买本地食物提供咨询,为本地农场、使用本地农产品的餐厅、零售店、批发商作认证,并有各种本地食材导览路线和活动。因为靠近首都,他们经常接待来参访的学生、NGO团体。蕺菜园被卡尔顿大学环境学院和渥太华营养学院等院校,选为实践课的上课地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场社区里有一个地球之径自然学校。杰瑞熊从九岁开始,每周从公立学校请一天假,来参加自然学校的课程。他和同学们一起在森林里爬树,搭堡垒,自制秋千,学习用桦树皮生火,围着篝火聊天分享午餐,有时候在旁边的格林溪探险,回来再烤干脚与鞋袜。找虫子,观察野生动植物,做木头和绳子的手工这些更是不在话下。

11

孩子和土地联结的成长是孙姗和李波这几年来最欣慰的事。搬到加拿大后,杰瑞熊幼儿时的过敏症状再没有出现。他跟着爸妈下地种菜,去市集练摊,每天喂鸡、捡鸡蛋、作养殖记录。周末跟爸妈去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在家烘焙、做饭。窝冬的时候,和妈妈在家画画、织毛衣、看书写字。或者一家三口穿着雪鞋出去散步,越野滑雪,杰瑞熊还坐在拖拉机上,帮忙耕地。

这样的童年经历让国内的许多朋友羡慕。孙姗把杰瑞熊的成长经历设计成一套自然教育游学营,和地球之径自然学校合作,邀请国内的家庭来加拿大访学。食农和自然教育也是蕺菜园的业务之一。

12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