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温铁军的学生石嫣:博士毕业后回乡开农场,成为“新农人”

锄禾网|来源: | 2021-05-07 | 次阅读

石嫣和程存旺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现在已经有40亿-46亿岁了,孕育了近76亿人口和无数生灵。无论是翱翔于天际的雄鹰还是奔跑于大草原的麋鹿,又或是出入高楼大厦的人类。所有这些生命赖以生存的就是他们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

正是这片热土帮助人类和万类生灵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命。土地为这些生命提供生存空间、长成作物和粮食、提供不可或缺的水源。与这片土地打交道最深的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职业---农民。

农民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都是:黝黑的肤色、朴素的服装、真诚而热情和不高的学历。但是,有一对博士夫妇从高校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扎根于中国农村。他们就是:石嫣和程存旺。

一、来自父母的乡土情结

出自小康之家的石嫣,父亲是供电局职员,母亲在化工厂工作。这样一个城市之家父母辛辛苦苦供出来的博士生,如果毕业之后要回乡做农民的话,一般的爸妈应该会坚决反对的。但是石嫣的父母却是全然支持,这份支持不只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信任,更是因为自己的对于土地的那份眷恋。

1、第一代"回乡人"的言传身教

原来,石嫣的父母在年轻时赶上了当时的"上山下乡"成为了"知青"。当时很多从城里来的年轻人,对于异乡陌生的土地很是不适应。但是石嫣的父母却很是喜欢那种脚踩大地的踏实感。并且石爸爸和石妈妈也是在农村劳动时结缘的,所以二人心中对于农村是十分眷恋的。以致于知青生涯结束时,许多年轻人都很开心似是解放一般。到了他们二人这里就只有对于田地浓浓的不舍之情。

石嫣

所以,当从小就成绩优异的女儿在高考志愿填报河北农业大学时,作为父母的两位长者除了支持还回忆起了当时的很多趣事。可以说,石嫣从小就对于父母口中的农村充满了好奇和亲切。

2、转辗于田间地头的博士生

进入大学,石嫣读了很多关于农业的书。后来研究生期间,石嫣师从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温老师的教导之下,石嫣开始了脚踩土地,亲手栽种的"务农研究生"之旅。

做学术一定是和实验研究分不开的,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农学专业的学术研究就需要深入田间地头,无论是隆冬腊月还是骄阳酷暑。只要你的实验还在继续,便是日日如此。

就这样,从硕士到博士,城市出来的石嫣在这几年间走过了无数块田地。在家厨房都不进的石嫣已经认得了所有种类的菜苗并且能说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区别。

二、拥有博士学位的"新农人"

博士毕业后,石嫣选择飞越重洋去往大洋彼岸进行深造。只是她的深造地点却与众人不同,她的落脚地是一个家庭农场。

1、漂洋过海学种地

当石嫣去往农场之前,石嫣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女儿不会做饭。为了石嫣在外能够不饿到自己就给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厨艺特训",当她确定女儿能够喂饱自己之后才放心地在机场送别石嫣。

到达农场之后,石嫣就投入到了繁重的农活儿之中。这家农场叫做"地升农场",最初由2位修女创建。现在管理这家农场的是一对夫妇,除此之外还有3个实习生帮忙,现在石嫣来了一共6个人。农场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是因为农场中的所有工作都是人工完成,所以每个人都任务繁重。

"地升农场"强调有机环保,严禁使用任何的化肥、农药等化学药物。整个农场之中只有一台拖拉机用于拉重物,其余工作全部是人力完成。在这里石嫣学会了"地升农场"特殊的浇水、播种、拔草、移植、施肥、采摘等耕作方式。

这种农场运作方式被称作"社区支持农业",农场的收入来自于农场主与消费者签订的"消费协议"。在种植季节初期,消费者预支农场主一年的蔬菜收益。之后待蔬菜长成,农场主每周为消费者提供一次蔬菜供给。在此期间关于天气等收益风险双方共同承担,农场主承诺运用有机生态种植法种植作物,这种经营模式是基于双方互信互惠的基础之上运行的。

2、建立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

国外的这种先进方法让石嫣眼前一亮,她也想回国之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支持农业农场。终于,进修结束了,石嫣的父母在机场接到了又黑又瘦但双眼充满干劲的女儿。

之后石嫣就在老师温铁军的帮助之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并且在这期间她还遇到自己的丈夫程存旺。正在读博士的程存旺从小就对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感,两人相见恨晚很快就坠入爱河。

石嫣给自己的农场项目起名为:小毛驴。为了小毛驴农场的健康发展,程存旺暂停了自己的博士学习。2011年,两人永结百年之好。满载着新婚的喜悦和对"小毛驴"的憧憬,程存旺在结婚那一天骑着自行车载着石嫣在农场转了一圈又一圈。

1年后,程存旺在北京顺义承包了200多亩田地与妻子石嫣建立了:分享收获农场。石嫣和程存旺的农场与消费者有两种的合作模式,一种是普通份额,这种模式下消费者不需要参与劳动可以定时参观考察农场工作,农场每周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的时令作物;另一种则是劳动份额,消费者每周末来到农场进行工作、收获蔬菜。现如今这样的农场在全国已经有了数百家,二人的年收入也已突破900万。

3、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石嫣和程存旺的农场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付出收获了应有的回报。夫妻二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中国农业的新模式。

中国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无论如何演变与发展,农耕文化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不太乐观的状况就是:没人愿意当农民。

这一现象可以理解,因为当农民相比于出去工作挣得实在是太少了。虽然现在的农民是拿着国家的补贴在种粮食,但是农民还是看天吃饭的。如果今年风调雨顺,加上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就会有好收成。但如果年势不好,洪涝、蝗虫、旱灾等灾害只要出现一个就很有可能是辛辛苦苦一整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此看来,种地不是年轻人的第一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农民出身的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继续做农民。虽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人民最光荣。但是,农民辛苦是真的,一年365天,除虫、拔草、疏苗、浇水、上肥料……可以说除了农闲时候,几乎全年无休。如果人懒,地就会"懒"。三天种地两天睡觉的弄法,最后只能是草盛豆苗稀。农民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重返田间,城市父母就更难了,因为他们也是好不容易才能放下锄头,手握钢笔的。

袁隆平

以上都是父母心中对于农业的传统看法,但是为什么要提倡年轻人回到农村呢?因为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年轻意味着:脑子灵活、体力充沛。可以运用新技术将传统农业进行革新,就像石嫣和程存旺一样。既运用了互联网新技术,还革除了传统农业滥用农药的利弊,又创造出了可观的收益,一箭三雕。在这个运作模式中,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石嫣和程存旺都是赢家,都是受益者。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善用新的视角看待传统事物,这样就能看到世间的广阔天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新,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