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新农人”奔向好日子

锄禾网|来源: | 2021-08-21 | 次阅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新农人”奔向好日子


8月13日一早,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后打弓庄农民赵成江便麻利地打开“地头菜价”微信小程序,认真输入当天本村的蔬菜地头收购价:灯笼椒0.9元/斤……这是赵成江每天必做的工作。


近年来,河北省蔬菜协会把后打弓庄作为重要点位之一,每天采集各类蔬菜批发价数据。“我们村的‘后打’牌蔬菜品质好,早就注册商标了,备受关注。”提起这些,62岁的赵成江流露出自豪感。


赵成江一直是“报菜价”的信息员,领头探索科学种菜的“新农人”。早在1995年,赵成江听说种棚菜效益可观,便赴山东寿光考察学习,回来后在自家原本种玉米的田里试种了2亩冷棚。尝到收获的甜头,他又发展了温室大棚,村民们纷纷效仿,赵成江热心指导,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最初,大棚蔬菜种植需要较多劳动力,尤其到了栽苗季节,村民们一边轮镐刨坑,一边逐棵栽苗,既费时费力,又不好掌握栽苗的深浅度。几经琢磨,赵成江发明制作了“打眼器”,实现了栽苗半机械化、标准化,大大提高了秧苗定植效率。


“打眼器”带给了乡亲们提质增效的实惠,更激发了赵成江科学种棚菜的热情。赵成江率先采用微灌技术,使棚内湿度多年失控的问题得到缓解;率先使用沼渣施肥、沼液喷洒模式,使后打弓庄蔬菜走上无公害的发展之路。2006年,“后打”牌蔬菜成功注册,并陆续通过河北省无公害体系认证、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吸引了各地客商来村收购。如今,后打弓庄的蔬菜大棚早已成方连片,扩展至2300余亩,村民们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村民人均收入达2.2万元。


在后打弓庄村南头,记者看到了一个村史馆,内设棚菜发展史展馆。热心村民说,这是前几年建起来的,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近3000名游客前来参观。


“希望时刻激励村民把棚菜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引导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赵成江说,自己虽然已卸任村内职务,但他仍是一个爱动脑筋的“新农人”,仍愿意“多想招儿”为棚菜产业发展做贡献。


时至中午,在自家蔬菜大棚里,赵成江掏出手机,打开“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APP,手指动几下,棚顶覆盖的塑料布便慢慢敞开了口。“智能设备就是好。”他告诉记者,现在全村已有60%的大棚用上了智能系统,农民通过手机就可以掌控大棚的湿度、温度,太方便了!“科技在进步,我们只要不掉队,就是不老的‘新农人’,就能不断奔向好日子!”赵成江说。(经济日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李艳辉)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