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3.0 > 新农人 > 正文

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竞风流——“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七

锄禾网|来源: | 2021-06-09 | 次阅读

5月31日,原阳县官厂镇武庄村李小五家种在黄河滩区的小麦丰收了,他开心地笑了。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更生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运海

“种粮食大有可为!”遂平县玉山镇贾庄村农民魏军红流转的4600多亩小麦刚抢收完毕,他感慨道,“亩产1200多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谁来种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

牢记嘱托,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我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有情怀、懂技术、有能力的新农人回归乡土,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正越擦越亮。

6月4日,原阳县蒋庄乡王庄村麦田里劳作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刘书亭摄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种粮

6月6日,夏日炎炎。汝州市温泉镇骆庄村一块麦田旁,56岁的农民孙书祥同老乡惬意地聊着天。不远处,一位小伙儿戴着草帽,指挥收割机收麦。

“以前种地俺可没这么清闲。”孙书祥指着戴草帽的小伙儿说,儿子孙涛峰大学毕业在城市工作3年后,辞职回乡种地了,“起初俺还想不通,后来看他做得越来越好,俺才服了!”

如今,父子俩已流转土地1600多亩,还购置400多万元的农机,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附近农民提供服务。

“应对‘务农老弱化’,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一把‘金钥匙’,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宋彦峰博士说。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我省大批人才回流农村,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种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我省抓住这一契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对新农人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截至2020年年底,我省培育家庭农场25万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9.3万家,居全国第二位;入社农户达526万户,占全省承包农户总数的30%。

如今,中原广袤的田野上,越来越多像孙涛峰这样的年轻面孔涌现。新农人正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生力军。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自动孢子捕捉仪、5G高清实时监控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在叶县仙台镇大李庄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地头“藏”着诸多“秘密武器”。

“这些高科技设备通过县里的智慧农业物联网中心,对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实现远程控制、智慧作业,小麦亩产可提升150斤以上。”叶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广宇说。

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近几年,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试点升级,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农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望天收”变成了高产田。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在该县张庄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种的2000亩小麦,亩产高达1300斤。他说:“打开手机点一点,田里就能自动浇水、施肥。”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新农人用新理念、新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变得更“聪明”,正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产业。

5月31日,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河湾村,孩子扬起小麦,露出纯真的笑容。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从农业种植到全产业链生产

我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原粮及粮食制品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让种粮农民增收致富?“三链同构”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供应链,河南正书写充满希望的答卷。其中,不断壮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不可没。

“有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小麦在播种时就找好销路啦!”永城市种植大户田亚力说。

田亚力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永城华星面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由河南华星粉业集团牵头组建,联合了23家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种植10万亩优质富硒小麦,粮食生产按工业化标准统一进行,产量节节高,品质有保障。

在我省,各类农民合作社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链入大市场、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遂平县十多家合作社与省农科院、遂平克明面业有限公司三方携手,共建3万亩优质强筋小麦核心示范区,企业对合作的种植户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保险、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等“五统一”,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仓廪实,天下安。搭上“三链同构”的快车,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上游种植业延伸,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重量级一员,合力擦亮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推动我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带动更多粮农挑起“金扁担”,共同筑牢“中国粮仓”。

编辑:彭长香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